善財參法行-第三十二參(上)
善知識:普德淨光主夜神 (寄二地-離垢地)
法門:菩薩寂靜禪定樂普遊步解脫門
爾時,善財童子漸次遊行,至"閻浮提摩竭提國菩提場"內,訖普德淨光夜神所。
夜神告善財言:「善男子!菩薩成就十法,能圓滿菩薩行。何者為十?
一者,得清淨三昧,常見一切佛。
二者,得清淨眼,常觀一切佛相好莊嚴。
三者,知一切如來無量無邊功德大海。
四者,知等法界無量諸佛法光明海。
五者,知一切如來,一一毛孔放等眾生數大光明海,利益無量一切眾生。
六者,見一切如來,一一毛孔出一切寶色光明焰海。
七者,於念念中出現一切佛變化海充滿法界,究竟一切諸佛境界調伏眾生。
八者,得佛音聲同一切眾生言音海,轉三世一切佛法輪。
九者,知一切佛無邊名號海。
十者,知一切佛調伏眾生不思議自在力。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則能圓滿菩薩諸行。
普德者,最勝法界,德無不具故。
淨光者,正智證入,離違犯之垢也。
云普德淨光,即本從發心,如前淨月夜神,以願力故,於離垢世界作主夜神名清淨眼;悲必與智俱,故云光也。
普德淨光夜神寄離垢地,謂具淨尸羅,離於能起微細毀犯煩惱垢故。
於菩提場內者,由契理故,得無違犯,理即菩提場。
菩薩十地說,名彼因果修差別體。
菩薩律儀說,名此中增上戒體。
首楞伽摩虛空藏等諸三摩地說,名此中增上心體。
無分別智說,名此中增上慧體。
無住涅槃說,名彼果斷體。
賢首品:毛孔放光,皆宿願故,圓音持法,盡未來故。
智法光明,常光發燄,利益有情。智法光明者,約十身釋:
1.菩提身2.相好身3.智身4.法身
5.願身6.福德身7.化身8.力持身
9.意生身10.威勢身。
十身並彰,內外皆具,若專念此,何行不成。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
善財參法行-第三十二參(中)
善知識:普德淨光主夜神 (寄二地-離垢地)
法門:菩薩寂靜禪定樂普遊步解脫門
夜神告善財言:「善男子!我得菩薩解脫,名:"寂靜禪定樂普遊步"。
普見三世一切諸佛,亦見彼佛清淨國土、道場、眾會、神通、名號、說法、壽命、言音、身相,種種不同,悉皆明睹而無取著。何以故?
知諸如來非去,世趣永滅故;非來,體性無生故。
非生,法身平等故;非滅,無有生相故。
非實,住如幻法故;非妄,利益眾生故。
非遷,超過生死故;非壞,性常不變故。
一相,言語悉離故;無相,性相本空故。
契理無著為寂靜。止觀雙運為禪定。
正法樂住,故稱為樂。大用無涯,為普遊步。
信樂歡喜趣菩薩地,信樂等為一切善根本故。初地契理淨心,以信樂殷重,至二地諸障無不除卻。又寂靜禪定樂普遊步,身轉淨者,能得出世報身。
心調伏淨,空有自在。不著有故,斷粗煩惱,煩惱不住、斷微細習。生生轉勝,總由助道福行淨故。無住是菩薩本業,即是修治;祈無住心,修前證為助道資糧,助離垢而為法器。
初見佛無著,即寂靜義。又見佛法界,即攀緣如義。無取無入,即同如來,清淨禪義。窮了如來之體性故,文有十句,攝十句為五對體用:
一不去不來對,即體用自體。
二不生不滅對,即體用之相。
三非實非虛對,即體用之力。
四非遷非壞對,即體用之性。
五一相無相對,即體用之德。
初對中,理無不證,故曰非去。謂非捨世而得出世,是故云世趣永滅。
若有可捨、非真滅故,即體之自體也。即體之用,故曰非來,釋云體性無生者,生則有來故,此即用之自體也。
第二對,體有何相?本來不生。釋云法身平等者,三際自他,體皆平等,為其相故。釋云無有生相者,以即體之用,體既無生,用何有滅。
第三對,體有何力?能令即相而非實故。釋云如幻,用有何力,廣能利益,釋云非虛。
第四對,體性云何湛然不遷?云何過生死?用性隨流性常,故不變壞。
第五對,體有何德?本自超言,能令言離,用有何德?善觀性相,而本自空。
此十亦名十身無得,然五重之體但是一體,五重之用但是一用。
體外無用,用即是體。用外無體,體即是用。體即法性,用即智應。
理智圓融,唯一無得法界之身。隨相顯十,以表無盡。
如是觀察,何著何取。是謂攀緣如實自覺智境不思議事,豈非如來清淨禪耶。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
財參法行-第三十二參(下)
善知識:普德淨光夜神 (寄二地-離垢地)
法門:菩薩寂靜禪定樂普遊步解脫門
普德淨光夜神言:「我如是了知一切如來時,於"菩薩寂靜禪定樂普遊步解脫門"。
分明了達,成就增長,思惟觀察,堅固莊嚴,不起一切妄想分別,大悲救護一切眾生。一心不動,修習初禪。息一切意業,攝一切眾生,智力勇猛,喜心悅豫;修第二禪。思惟一切眾生自性,厭離生死;修第三禪。悉能息滅一切眾生眾苦熱惱;修第四禪。增長圓滿一切智願,出生一切諸三昧海,入諸菩薩解脫海門,遊戲一切神通,成就一切變化,以清淨智普入法界。」
謂攀緣如實禪,同如來清淨禪,即寂靜業用。
次現法樂住禪,即定業用。
引生功德禪、饒益有情禪,即普遊步業用。
以見佛無著故寂靜,所以無著者,窮了如來之體性故。文有十,謂不去、不來、不生、不滅、非實、非妄、非遷、非壞;一相即非異,無相亦非一。
初明攀緣如實禪,同如來清淨禪者,楞伽經云有四種禪:
1. 愚癡凡夫所行禪: 謂有聲聞緣覺外道修行者,觀人無我自相同相骨鎖故,無常苦不淨相計著為首,如是不異,觀前後轉進,想不除滅,是名愚夫所行禪。
2.觀察義禪: 謂人無我自性共相外道,見凡夫外道自他相無實故,自他俱無性已,觀法無我,彼地相義,漸次增進,是名觀察義禪。
3.觀真如禪: 謂觀察虛妄分別因緣。如實知二種無我。如實分別一切諸法無實體相。爾時無我妄想如實處不生妄想,是名攀緣如實禪。
4.觀察如來禪:謂入如來地行自覺聖智相,三空三種樂行,能成辦眾生所作不可思議,是名如來禪。
又如來禪不礙下,明廣利樂故,疏文有十非大同,不全同故,名為大同
而涅槃等多分全同,以其不攝理盡故,云全同。
虛妄計度生死有常,世法遷移即有斷滅,滅壞煩惱成於德。
出世實法,名常。今云非實,亦無常矣。
非實非妄,即是不常。
行者修學不落二邊,諸法實相中,無實無非實故,非遷非壞,即是不斷者。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
善財參法行-第三十一參(1)
善知識:婆珊婆演底夜神 (寄初地-歡喜地)
法門:菩薩破一切眾生暗法光明解脫門
天台宗所立藏、通、別、圓等化法四教,圓教分為兩種:
1.同教一乘,不立特別之位次,而攝入前四教之階位。
2.別教一乘,於「行布門」雖立有菩薩之階位次第,然在「圓融門」則主張於一位之中即具足一切之位,故認為十信位圓滿成就之際即可成佛,稱為「信滿成佛」。
菩薩瓔珞本業經所舉之五十二位說(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迴向位、十地位、等覺、妙覺)菩薩五十二位階修行中,第五個十位名十地。從初地至等覺為修道位,初地是歡喜地,在修入初地時,應修三十心,所以在初地前,前行修十住、十行、十迴向,謂三十位。
初地菩薩了知十地相已,心大歡喜,佛道次第瞭然於心,修學法無我的現觀,具足修證猶如鏡像。別教菩薩悟後,歷經習種性、性種性、道種性之修行;以道種智斷塵沙及見思、無明三惑,修諸波羅蜜自行化他之行,以無礙道金剛喻定為因,解脫道涅槃四德為果,立三賢十聖之位。進入通達位前,再發起增上意樂,於佛前發十無盡願…
爾時,善財漸次遊行,至於彼城,從東門入,佇立未久,便見日沒。心念隨順諸菩薩教,渴仰欲見彼主夜神,於善知識生如來想,復作是念:由善知識得周遍眼,普能明見十方境界…由善知識得智慧眼,普能明照十方剎海。作是念時,見彼夜神於虛空中,處寶樓閣香蓮華藏師子之座,身真金色,目髮紺青,形貌端嚴,見者歡喜,眾寶瓔珞以為嚴飾,身服朱衣,首戴梵冠,一切星宿炳然在體。於其身上一一毛孔,皆現化度無量無數惡道眾生,令其免離險難之像…
婆珊婆演底夜神寄歡喜地,初獲聖性,具證二空,能益自他,生大歡喜故。
城名迦毗羅者,此云黃色,往昔黃頭仙人依此處故。
婆珊者,此云春也。盛德如春,和暢出生故。
婆演底者,此云主當。以於春時,主當苗稼故。
謂入地,能生長萬行護眾生故。
地上見夜神者,證智玄妙,離相破暗故。
此是佛生之城,表初地生佛家故。
從東門入者,開明之初,顯入證之始故。
見日沒者,表分別之見皆已亡故,初地斷見惑。
於日沒時分見夜神,即分別煩惱已斷,心念下,重付與心地,上求佛道渴仰之心。
見善知識於空者,如日不住,朱衣表教;顯著分明,處空為證。
首戴梵冠,法門星象不離一如;云毛孔普現,炳然在體,化生業用,歸乎解脫。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
善財參法行-第三十一參(2)
善知識:婆珊婆演底夜神 (寄初地-歡喜地)
法門:菩薩破一切眾生暗法光明解脫門
時,彼夜神告善財言:「我得菩薩破一切眾生癡暗法光明解脫。我於惡慧眾生,起大慈心;於不善業眾生,起大悲心。於作善業眾生,起於喜心;於善惡二行眾生,起不二心…我以得此解脫故,常與如是心共相應。」
婆珊婆演底夜神寄初地-歡喜地,謂破一切眾生暗法光明解脫,證智玄妙破暗冥故。又法門星象不離一身,如體化身,不離一毛之性,取光明三昧即證入體正相應。論云三昧是法體故,令信行菩薩證入初地,證即證前三心之教。
無性攝論云此聞熏習雖是有漏,而是出世心種子性也。
本業云地名為持,持百萬阿僧祇功德,亦名生成一切因果,故名為地。本論云生成佛智住持故。入理般若名為住,住生功德稱為地。唯是果海不可說性,以離能所證故,若名十地就義約喻以受其名。若云十住,唯就法稱。十是一周圓數,十十無盡,釋皆是依主,一切智智之法門,漸備一切智之德故。初地修願行。二地戒行。三地禪行。四地道品行。五地四諦行。六地緣生行。七地菩提分行。八地淨土行。九地說法行。十地受位行。
時彼夜神告善財言下,稱讚授法。
初以法光明,破自他闇,即是教化調伏眾生。
謂自覺聖下,自覺聖境,離一切外道、聲聞緣覺,墮二邊者所不能知;正悟自心,不由他悟。
於眾顯勝勸云,是名自宗通及說通相,善男子!汝及餘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離自心所現種種妄想,不墮一異,超度一切心意意識。隨眾生心之應,為說種種慈悲方便。思惟因緣行故,思惟因也,眾生諸根鈍等,思惟緣也。因者能說之智,緣者所化之機。欲將所得妙法,以逗物機故云思惟行。
在法身地見機堪化,方應成佛何用更思。
今答意云非是思而後知,自為受法樂故。大法樂者,即所得智慧寂靜樂也。
何故顯己法樂?為令眾生於如來所,增長愛敬心故。復捨如是妙樂,悲愍眾生為說法故。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
善財參法行-第三十一參(3)
善知識:婆珊婆演底夜神 (寄初地-歡喜地)
法門:菩薩破一切眾生暗法光明解脫門
婆珊婆演底夜神告善財言:「善男子!我於夜闇人靜,鬼、神、盜賊、諸惡眾生所遊行時,密雲重霧、惡風暴雨、日月星宿並皆昏蔽不見色時。見諸眾生,若入於海,若行於陸,山林、曠野、諸險難處,或遭盜賊…慞惶憂怖不能自出;我時即以種種方便而救濟之。為海難者,示作船師…為彼眾生,止惡風雨…
夜神告善財言:「一切眾生,有惜壽命,有愛名聞,有貪財寶,有重官位,有著男女,有戀妻妾,未稱所求,多生憂怖;我皆救濟,令其離苦…
願我普於一切眾生,生死長夜、無明暗處,以智慧光普皆照了…
願我速以大智光明,破彼眾生無明黑暗…
既發心已,示普賢乘,開十力道,亦示如來法王境界…一切眾生,或病所纏,或老所侵,或苦貧窮…無所依怙,生大怖畏;我皆救濟,使得安隱。
善知識告善財言,善男子我於夜闇下,先興救物之心,後辨救物之行。
於中,先救欲求眾生,後救邪梵行求眾生。其有求眾生,令究竟益,即離有求。
初先具十心,次止善,次解行精勤,後捨凡棄小。
救欲求中,先總明,後別顯,文有四節:一所救時。二若入於海下,明救處。三或遭盜賊下,時處中難。
若時、若處、若所救事,皆名為難。四種種方便,辨其能救。
為海難者下別顯,總有十門。門皆有二,先救世苦令得世樂,後大願迴向,令其究竟離苦得樂。
一救海難眾生,即標中第一。
二為在陸地下,救處陸眾生,即標中第二。
三一切眾生有惜壽命下,救求不得眾生。即前或乏資糧等。
四為行山險下,救山險眾生。
五為行曠野下,救曠野險難眾生。
六救鬥爭眾生。
七救樂著國土眾生。
八救著聚落眾生,或在異鄉遭遇惡賊者。
九救闇夜眾生。闇夜為分者,初先救世闇,後大願迴向。
救諸眾生下,先明所救,後顯能救。即前是三障:初煩惱障。次害眾生下業障。後不久當墮三惡道中,即是報障。三障即黑闇,後願我速以大智光明下,辨能救。
十救老病等苦,一切眾生或病所纏下,皆前危厄中攝。
文中二,先救世苦令得世樂,後復作是念下,大願迴向,令其究竟。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
善財參法行-第三十一參(完)
善知識:婆珊婆演底夜神 (寄初地-歡喜地)
法門:菩薩破一切眾生暗法光明解脫門
婆珊婆演底夜神告善財言:「善男子!一切眾生入見稠林,住於邪道,於諸境界起邪分別…為惡知識之所攝受,以起惡見,將墮惡道;我以種種諸方便門而為救護…復作是念:如我救此將墜惡道諸眾生等…悉令解脫一切諸苦,住波羅蜜出世聖道,於一切智得不退轉,具普賢願…
眾生入見稠林下別顯,救邪梵行求眾生,令得世樂,後復大願迴向。
爾時下二十一偈,初頌法門名體。二舉因勸修,謂四無量,即是前文救物之心。三顯果令入,謂六處殊勝,通頌前文能救之行。
明前所救十處不同,然不出六根。為能應故,謂十眼遍見,十耳普聞,十鼻遍覺,十舌廣說,十身普應,十意遍知,故能所作無不周遍。
婆珊婆演底夜神告善財本生因緣:
乃往古世,有劫名寂靜光,世界名出生妙寶,有五億佛於中出現…名寶月燈光,有城名蓮華光,王名善法度…王有夫人名法慧月,夜久眠寐。彼城東有一大林名為寂住,有佛名一切法雷音王如來。蓮華光城內有主夜神名為"淨月",詣法慧月所。動身瓔珞以覺夫人…令王夫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供養彼佛及諸菩薩、聲聞、僧眾。時王夫人法慧月者,我身是也。
我於彼佛所發菩提心種善根故,於須彌山微塵數劫,不生地獄、餓鬼、畜生諸惡趣中…經八十須彌山微塵數劫常受安樂,而未滿足菩薩諸根。過此劫已,復過萬劫,於賢劫前…有五百佛於中出現。其第一佛名須彌幢寂靜妙眼如來,我為名稱長者女,名妙慧光明。彼淨月夜神,以願力故,於離垢世界一四天下妙幢王城中生,作主夜神名清淨眼。彼清淨眼來詣我所,…勸諭於我及以父母並諸眷屬,令速見佛…我纔見佛,即得三昧名"出生見佛調伏眾生三世智光明輪"。獲此三昧故,能憶念須彌山微塵數劫,亦見其中諸佛出現…以聞法故,即得此"破一切眾生暗法光明解脫"。
婆珊婆演底夜神告善財言:「我時於彼所得解脫,念念增長,此心無間…如是,念念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亦見彼世界中一切如來。亦自見身在彼佛所,聽聞妙法,受持憶念…彼諸如來嚴淨佛剎,我亦嚴淨…此解脫門,念念增長,如是乃至充滿法界。
婆珊婆演底夜神總顯得法因緣,纔見佛下,正明得法。初得三昧名"出生見佛調伏眾生三世智光明輪",以聞法故,謂上見諸佛,下化眾生,於此閻浮提下,順世攝善故,得無違犯,即得此"破一切眾生暗法光明解脫",於此解脫門,念念增長,如是乃至充滿法界。
本從發心者,所生菩薩藏,戀德恆深,為讚身心超勝,興普救眾生心,大用無涯、益物不空。出生一切智光海,普遍大悲雲,於一切佛剎盡未來際、常能出生普賢行願。善財續參普德淨光夜神。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
善財參法行-第三十參(上)
善知識:安住地神(寄十向-入法界無量迴向)
法門:不可壞智慧藏法門
爾時,善財童子漸次遊行,趣摩竭提國菩提場內安住神所,百萬地神同在其中,更相謂言:「此來童子即是佛藏,必當普為一切眾生作所依處…當開智慧大珍寶藏,摧伏一切邪論異道。」
十迴向者,指菩薩修行五十二階位中,從第三十一位至第四十位。回向者,指以大悲心救護一切眾生之意。迴向品從初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即行六度四攝,救護一切眾生,怨親平等。至第九無縛無著解脫回向,即於一切法無取執縛,得解脫心,以善法回向,行普賢之行,具一切種德。
修行就是如此不斷修習,讓欲界身入法界身。法界無量回向,即修習一切無盡善根,以此回向,願求法界差別無量之功德。有此識精圓明之心識行者,也已超越十回向位之修證時,得進入四加行位。
法界無量迴向者,以法界善根、迴向法界故。
安住地神者,地為萬法所依,即所入法界,安住即入義。
法性如地,安不動故。非修不動。故云自性。
菩提場者,所入法界,即得菩提之處故。菩提場為前南所表,從本之南,今攝末歸本之法界,既將入地,故不云南矣。
時,安住等百萬地神,放大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普令大地同時震吼,種種寶物處處莊嚴…牛王、象王、師子王等,皆生歡喜踴躍哮吼,猶如大山相擊出聲,百千伏藏自然踴現。
安住地神告善財言:「善來童子!汝於此地曾種善根,我為汝現,汝欲見不?」
善財禮地神足,白言:「聖者!唯然!欲見。」
善財依教趣求,自東之南,右旋而轉,今巳一周,示表一僧祇滿,資糧加行皆巳周故。十千地神下,見敬諮問。爾時安住地神,嚴處攝生,以顯勝德。
以四攝善巧願滿,如是位辨,證滿如十地說。然斯位滿,總有五重
一約信滿,如賢首品說,便得灌頂而升位。
二約解滿,如灌頂住及海幢處說。
三約行滿,如第十行入因陀羅網法界。
此五重內,隨一成處,必具理行,內相應故,皆名位滿。然信解等殊,故不相濫。若約圓融,但一位滿,即因究竟,更不待餘。
第十地得離垢三昧,受智職位,內得此定,灌心首故。外示表彰,知得彼定,表位成滿,方能雲雨說法,以益群生,名法師位。
安住地神以足按地,百千億阿僧祇寶藏自然踴出,告言:「善男子!今此寶藏隨逐於汝,是汝往昔善根果報,是汝福力之所攝受,汝應隨意自在受用。」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
善財參法行-第三十參(下)
善知識:安住地神(寄十向-入法界無量迴向)
法門:不可壞智慧藏法門
安住地神告善財言:「善男子!我得菩薩解脫,名:不可壞智慧藏,常以此法成就眾生。我憶自從然燈佛來,常隨菩薩,恭敬守護…乃往古世,過須彌山微塵數劫,有劫名莊嚴。世界名月幢。佛號妙眼。於彼佛所得此法門…常見諸佛未曾捨離,始從初得乃至賢劫,於其中間,值遇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如來…亦見彼佛所有一切功德善根。
安住地神示己法界,莊嚴月幢下,成就佛之妙眼,謂一念之智,冥用法界,則不可壞。
不可壞智慧藏,此中包含眾德則無所不生,故名為藏。
由賢位既滿,總會三賢為入地之因,顯善財勝福,常隨地神,法界智不可壞。
別顯業用,由智不壞、常憶等,地神之智不壞,是則昔因不失,能入證矣。
安住地神告善財言:「善男子!我唯知此不可壞智慧藏法門。如諸菩薩摩訶薩常隨諸佛,能持一切諸佛所說,入一切佛甚深智慧,念念充遍一切法界,等如來身…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善男子!此閻浮提摩竭提國迦毘羅城,有主夜神,名:婆珊婆演底。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慈悲安物於菩提心,益物無間即廣大心,大心長養善德。
法華化城喻品云 「譬如五百由旬險難惡道,曠絕無人怖畏之處。若有多眾欲過此道至珍寶處。有一導師聰慧明達,善知險道通塞之相,將導眾人欲過此難。」三界途阻,二乘路險,此五百由旬是菩薩惡道,甚難渡過。眾人即發菩提心,欲求佛智以為寶渚。
如來以為導師,引入佛慧,佛慧即智慧寶藏,亦喻涅槃。
於理無失,以會相門,菩提涅槃無二體故。
安住地神示法門下,善男子我唯知此不可壞智慧藏法門,入一切佛甚深智慧,念念充遍一切法界,等如來身,當修十勝行,斷十種障,證十真如,成於十地。
功不虛設,終必有歸,前明解導行願,今明智冥真如,聖位果立。十迴向品之會主金剛幢菩薩,仰承釋迦牟尼,毗盧遮那佛以及十方三世諸佛大威神力,而入「菩薩智慧光明」之定中。從娑婆世界十方之外,再超過十萬佛?微塵數世界之外,有十萬佛?微塵數諸佛,都是同一名號,名為「金剛幢佛」。經過十迴向建立不壞的金剛幢,於是地界成立,之後以地入地。續參婆珊婆演底夜神。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
善財參法行-第二十九參(上)
善知識:大天神(寄九向-無縛無著解脫迴向)
法門:菩薩雲網解脫門
正趣菩薩告言善男子!於此南方有城,名:墮羅缽底。其中有神,名曰:大天。爾時,善財童子入菩薩廣大行…入菩薩大願地,得菩薩辯才地,成菩薩諸力地。漸次遊行,至於彼城,推問大天今在何所?人咸告言:「在此城內,現廣大身,為眾說法。」
此參寄無縛無著解脫迴向,謂不為相縛,不為見著、作用自在,故名解脫。
大天者,現大身故。無縛無著、淨智自在,故名為天。
稱理普應,故名為大。妙用難測,故名為神。
在墮羅缽底城者,善財入於城中,亦云具足門,謂無縛無著等微妙法門,為法師故。
大天長舒四手,取四大海水自洗其面,持諸金華以散善財,而告之言:「善男子!一切菩薩,難可得見,難可得聞,希出世間,於眾生中最為第一,是諸人中芬陀利華…菩薩如是難可值遇,唯身語意無過失者,然後乃得見其形像、聞其辯才,於一切時常現在前。善男子!我已成就菩薩解脫,名為:雲網。」
善財言:「聖者!雲網解脫境界云何?」
爾時,大天於善財前,示現金聚、銀聚… 普現十方寶聚, 皆如大山。又復示現一切華、一切鬘、一切香…
大天下,授己法界,先授法方便,後正授所得。
長舒四手,慈悲喜捨,令欣入故。
長舒等者,約事則發心難遇,淨目而觀,散花而供。
謂展四無礙解手,取所證勝流相應法門,先當自淨,以滌身心,後因利他,故云華散。亦表四攝遠展,攝取四眾故。
大天神所示法門,先思念前法,即前法門非智不知。
雲網解脫境界是勝功德,菩薩被堅進甲下,即修因成德。
後漸次下趣後,正授法界,初謂六度大悲,如雲覆潤,如網羅攝。
問答業用,答以四攝攝生故,先現寶藏令施,教以檀攝。
於中有三初成前檀度,即是檀攝。二廣說尸羅,即利行攝。三例說餘度及於餘攝。
言令其息滅不欲行施障勝行者,瑜伽菩薩地,施障有四一先未串習。二施物?闕。三?著上妙悅意財物。四觀見當來具足財果而深欣樂。
今令其熏習,除第一障,為現施物。
除第二障,尊重勝因,更無?著。發菩提心,不求當果。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
善財參法行-第二十九參(下)
善知識:大天神(寄九向-無縛無著解脫迴向)
法門:菩薩雲網解脫門
大天告善財言:「善男子!可取此物,供養如來,修諸福德,並施一切,攝取眾生,令其修學檀波羅蜜,能捨難捨…善男子!若有眾生貪著五欲,自放逸者,為其示現不淨境界…以如是等種種方便,令捨一切諸不善行,修行善法;令除一切波羅蜜障,具波羅蜜;令超一切障礙險道,到無障處。
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失戒眾患本,惡趣亦貧困。持戒三善本,增上決定勝。
六度為成熟佛道之要目,四攝乃利濟眾生之方便。
復次善男子若有下,廣說尸羅,即利行攝。尸羅,為防過止惡之意。廣說離欲,若約尸羅,即是初戒人之喜犯,故偏說之。偈喻顯戒德, 眾善所依。外道無戒,無利勤苦。諸天妙樂,持戒所成。不揀尊卑,持益犯損,若堅持戒,二世利安。人無貴賤,持戒為尊。
若戒持毀畏,安勸物持護。若有眾生嗔恚下,明以忍辱破嗔恚蔽。若有眾生昏沉掉舉下,復以精進而策其懈怠。總結成益,具諸度門,淨諸蔽障。
善男子!我唯知此"雲網解脫"。如諸菩薩摩訶薩,猶如帝釋,已能摧伏一切煩惱阿脩羅軍。猶如大水,普能消滅一切眾生諸煩惱火。猶如猛火,普能乾竭一切眾生諸愛慾水。猶如大風,普能吹倒一切眾生諸見取幢。猶如金剛,悉能摧破一切眾生諸我見山。
十迴向品云:以無縛無著解脫心,住普賢行,成就身業。令一切眾生,見者歡喜,不生誹謗。此參住普賢行,願成利益,不空三業,雲網解脫。
願能廣大三業,廣大眾生者,具大心故。
無縛無著解脫迴向,相即相、入重重德;重重無盡,普賢行。
普賢門所具資糧道,一行門。二智門。三法門。
從初發心入菩提道,以慈悲心為動機,自能增廣智慧,在修行的過程中,不斷進修,引發無邊功德,如大地一般生長萬物,成就心地寶藏,所以稱為地。行門具慈悲如27參,智門具智慧如28參,到此參願成普賢行,深心方便以契理,以無得心入佛境。如是迴向、安住下,迴向成德,故參安住地神。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
善財參法行-第二十八參
善知識:正趣菩薩(寄八向-真如相迴向。)
法門:菩薩普疾行解脫門
觀自在菩薩告善財言:「善男子!我唯得此菩薩大悲行門。如諸菩薩摩訶薩,已淨普賢一切願…常絕眾生生死流。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爾時,東方有一菩薩,名曰:正趣。從空中來,至娑婆世界輪圍山頂,以足按地。其娑婆世界六種震動,一切皆以眾寶莊嚴…觀自在菩薩告善財言:「善男子!汝見正趣菩薩來此會不?」白言:「已見。」
前參善知識寄七向等隨順一切眾生迴向,爾時有一菩薩下,指示後友,寄八向-真如相迴向,友名正趣,趣即行義。遍行諸剎,正性無異行。行字二義
一約遊剎,供佛利生。遍一切處,而無形相,為真如相迴向。
二謂能遍行而無行性,教化眾生,無來去相,即同真如。
從東方來者,東為群方之首,如為萬法之初。
虛空來者,真如相故。
至輪圍山頂者,周圓無上故。
足動地者,真如如地,非定慧足不顯發故。
正趣菩薩言:「善男子!我得菩薩解脫,名:普門速疾行。」
善財言:「聖者!於何佛所得此法門?所從來剎,去此幾何?發來久如?」
正趣菩薩言:「善男子!我從東方妙藏世界普勝生佛所而來此土…我唯得此菩薩普疾行解脫,能疾周遍到一切處…於諸佛所不生分別,於一切處無有障礙。
前會觀自在菩薩於西方處接引眾生,後引領善財見正趣菩薩於東方,從東方下類顯十方,亦從南西等九方來,此處從東方妙藏世界而來。從東方來者,如上文殊從金色界遍於法界,一界即是一切界故,身等亦然。故推勝云,善布其身,悉遍法界。不離隨順眾生得如相故,又以智會悲成無住故,慈悲與智慧相合。後時,觀自在菩薩下,指示以在此會,故闕禮辭。
正趣菩薩授己法界,先標名體,顯業用。法門菩薩普疾行解脫,謂體十方無際,故名普門。得法之處,謂真如即是如來藏性,具恒沙德,依此威德,無不生矣。名普出生,故能不動、無所不至。一一念中,一念多遍,故云速疾。十方齊往,謂普疾行。而無來去,故云解脫。
正趣菩薩初答得法處,謂從自本智如來藏界,普生萬善本覺而來,故行能速遍。知一切法不離心性,萬行頓成,不離真如本位。
修行悟道,一一佛剎下,顯其成益,從東方下,類顯十方,悲智雙合不離心方顯速疾,然為顯無縛無著寄天,稱理普應,續參大天神。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
善財參法行-第二十七參(上)
善知識:觀自在菩薩(寄七向-等隨順一切眾生迴向)
法門:菩薩大悲行解脫門
爾時,善財童子漸次遊行,至於彼山,處處求覓此大菩薩。見其西面巖谷之中,泉流縈映…觀自在菩薩於金剛寶石上結跏趺坐,無量菩薩皆坐寶石恭敬圍遶,而為宣說大慈悲法,令其攝受一切眾生。
等隨順一切眾生迴向,善友名觀自在者,三業歸向,必六通赴緣,謂天眼遙觀,天耳遙聞,他心遙知,神足速赴,宿命知其可度,漏盡令其解脫,攝利難思。
等隨順一切眾生善友者,謂以善根等心,順益諸眾生故。
在補怛落迦山者,此云小白華樹。山多此樹,香氣遠聞,聞見必欣,是隨順義。
又觀自在者,或云觀世音,梵云婆盧枳底,觀也。濕伐羅,此云自在。若云攝伐多,此云音也。梵本有二故,故譯者隨異。法華觀音品云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即觀世音也。
若具三業攝化,即觀自在,故彼中初語業稱名除七災。二身業禮拜滿二願。三意業存念淨三毒。而今多念觀世音者,以語業用多感易成故。今取義圓,故云自在。
觀即能觀者,謂三業歸依,觀通心眼。了見諸相,而無所著。徹見體性,空無障礙。一切種智,圓頓觀察。故云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世是所觀,通一切世。若云音者,亦是所觀,即是所救一切機也。若但云自在,乃屬能化之用。善財見觀自在菩薩於西面下見敬咨問,於日落處慈悲救度,令歸向本所事故,即阿彌陀佛。故念誦者,令先稱本師之名,觀世音菩薩頂上化佛即阿彌陀佛。
觀自在菩薩遙見善財告言:「善來!汝發大乘意普攝眾生,起正直心專求佛法。大悲深重救護一切,普賢妙行相續現前…
爾時觀自在菩薩遙見下,友垂讚攝,大悲深厚隨順攝故。爾時善財下,敬門可知。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於閻浮下,今初,先摩頂攝受,尊位顯著故。准梵本意,金色寶光明等,皆手之光,同初會中十方諸佛摩普賢頂。
彼菩薩下,別明所修,一深信解藏,即彼三昧。謂不生心言,如是如來般涅槃等,藏即包攝。善財見已下,彰見之益,以友大悲熏修身心,故今見身便得勝念。善知識者即是如來者,略有四意一引至究竟同於佛故。二體如而來無來相故。三此是等覺即是佛故。四從久遠來成正覺故。
具足應云觀世自在,通能所也。能必有所,《首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耳根靈明不受塵,不得觀察,互相融攝,圓通本妙全體現,為真自在。
准千眼經云大悲菩薩,久成正覺,號正法明如來。示為菩薩,義言等佛,然悲門攝廣,此土緣深,未有傾心不蒙慈濟者。願常稱念,思其法門,布施下別明普現之義,有十一句。初四即四攝攝,次六即三業攝,後一即萬類攝。然此十一,表法華經三十五應,乍觀似少,義取乃多。謂三十五應,乃是此中或現色身及說法耳。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
善財參法行-第二十七參(中)
善知識:觀自在菩薩(寄七向-等隨順一切眾生迴向)
法門:菩薩大悲行解脫門
觀自在菩薩告善財言:「善男子!我住此大悲行門,常在一切諸如來所,普現一切眾生之前。或以佈施,攝取眾生。或以愛語,或以利行,或以同事,攝取眾生。或現色身,攝取眾生。或現種種不思議色淨光明網,攝取眾生。或以音聲,或以威儀,或為說法,或現神變,令其心悟而得成熟。或為化現同類之形,與其共居而成熟之。
大悲行門者,謂悲非愛見,同如來悲,一念遍應,即以悲應而為行門。
平等教化,即是大悲。同體無緣,故云平等。攝受調伏,即是行門。又門即普門,普門示現故,曲濟無遺稱之曰普,從悟通神謂之門矣。
先約普門以顯業用,後約大悲,同如來妙覺真心故。
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
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常在一切諸如來所,與眾生同大悲體故,普現一切眾生之前,普現即是普門示現。
善知識告善財言,善男子我修習下,約大悲行以顯業用,救諸怖畏故,然普門大悲二義互通,從多顯耳。
善男子!我修行此大悲行門,願常救護一切眾生。願一切眾生--
離險道怖,離熱惱怖,離迷惑怖,離繫縛怖,離殺害怖,離貧窮怖,離不活怖,離惡名怖,離於死怖,離大眾怖,離惡趣怖,離黑闇怖,離遷移怖,離愛別怖,離怨會怖,離逼迫身怖,離逼迫心怖,離憂悲怖。
梵本云清淨薩埵大慈悲,捫摩善財童子頂,亦猶法華具足妙相尊偈答無盡意。頌二十怖—
一離繫縛怖。二離煞害怖。三離王官怖。四離愛別離怖。五離黑闇怖,謂深林邃谷蔽陽曜故。六離險道,懸崖險峻即險道故。七離怨憎會。八離逼迫身。九離惡名。十離迷惑。十一離逼迫心。十二離病怖。梵本云或有聾盲及瘖?,諸根殘缺病相纏,願得人天相好身,念我名者皆如意。十三離不活。十四離貧窮怖,貧賤骨肉?故。
十五離惡道怖,結云如是之人念我名,一切所願皆圓滿。
十六有二偈,頌離大眾威德怖,為大菩薩常聞法故。
十七有二偈,頌離遷移怖,貶?異鄉斯為危厄,故常晝夜思無徙居。令淨土生,豈有遷改。
十八離求不得怖,常為應供,何求不得。
十九有二偈,頌離熱惱怖,五濁交煎,業惑熾盛,斯為熱惱。
二十有二偈,頌離死怖,其憂悲通為怖相,故不別頌。若欲攝者,死怖中攝。懈怠非怖,故不頌之。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
善財參法行-第二十七參(下)
善知識:觀自在菩薩(寄七向-等隨順一切眾生迴向)
法門:菩薩大悲行解脫門
觀自在菩薩復作是願:『願諸眾生,若念於我,若稱我名,若見我身,皆得免離一切怖畏。』善男子!我以此方便,令諸眾生離怖畏已,復教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永不退轉。善男子!我唯得此菩薩大悲行門。如諸菩薩摩訶薩,已淨普賢一切願…常長一切眾生善,常絕眾生生死流。
長行明能感三業,今頌明能應三輪。
讚所得法門謂以亡機之智、導無緣大慈。
讚神通以普門示現皆妙用,水清月現,感至應來。
自申讚意,謂聖德廣深,劣智難測,以菩薩德深故,眾讚不盡。
讚身相莊嚴,如因日光還見於日,明其心願,意成身耳。
初令離怖,二顯離因。三令究竟。言五怖畏者一不活畏。二惡名畏。三者死畏。四惡道畏。五大眾威德畏。
懼無資財不存朝夕,名不活畏。若得惡名,無人敬養。
正捨報時,大怖之極無過死故,是故死畏,畏失此身。
畏惡道者,憎於惡道,懼生彼故。
大眾威德亦通三業,總以二法為因
一邪智妄取想見愛著故。邪智,即是分別身見,愛著於我我所故。見有我身,懼捨命故。愛著我所,有初二畏。但著財利,有不活畏。著利兼名,有惡名畏。
二者善根微少故。功德微少畏墮惡道,智慧微少畏於大眾。云何能離。離我我所則離前三,增長福智即無後二。
經云正念現前,云何此五,攝餘畏耶。
然五怖畏,多約果說。
今此二十,有通因果。
險道有二,若世險阻,即不活畏及死畏攝。
若惡道因,即是邪智。
熱惱有三失財熱惱,不活畏攝。處眾熱惱,即是惡名。三毒熱惱,即是畏因。
迷惑有二迷惑方隅等,即不活畏攝。若心迷惑大眾畏因,繫縛亦是不活畏攝。
惡趣黑闇,三塗遷流,皆惡道攝。
懈怠何畏,若畏懈怠,乃是智人故。
復作是願下,顯離之因。大悲行門,願常救護一切眾生,即能離因者,謂三業歸依,我之三業能令解脫,令住正念,即無我我所及邪智故。
善知識告善財言,善男子我以如是種種下,令其究竟。若發大心,得證不退,諸怖永除。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
善財參法行-第二十六參(下)
善知識:鞞瑟胝羅居士(寄六向-入一切平等善根迴向)
法門: 菩薩所得不般涅槃際解脫門
鞞瑟胝羅居士告善財言:「善男子!我唯得此"菩薩所得不般涅槃際解脫"。如諸菩薩摩訶薩,以一念智普知三世,一念遍入一切三昧,如來智日恆照其心,於一切法無有分別,了一切佛悉皆平等、如來及我一切眾生等無有二,知一切法自性清淨,無有思慮,無有動轉,而能普入一切世間,離諸分別,住佛法印,悉能開悟法界眾生。
即說頌言:
海上有山多聖賢 眾寶所成極清淨
華果樹林皆遍滿 泉流池沼悉具足
勇猛丈夫觀自在 為利眾生住此山
汝應往問諸功德 彼當示汝大方便
不般涅槃際者,般者入也,窮諸如來不入涅槃之實際故。
善知識告善財言,我生心下顯體:若有心於涅槃,則有覺所覺。安契涅槃之際,無心於出入,故心契實際,知佛常住。
楞伽云:無有涅槃佛,無有佛涅槃。遠離覺所覺,若有若無有,一切悉皆離。
法華云: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法性之種。隨緣成佛,法性無盡,佛豈有窮。若萬法依空,雖乾坤倒覆,而虛空湛然。故即化身,便是常身、法身,十身圓融,安可盡矣。
佛說寂靜觀,是則遠離生,是名為不取,今世後世淨。
此約無願觀,以顯圓成,無涅槃佛,故無願矣。
謂色心等一切法中,無得涅槃。以一切法,本性如故,若得涅槃,是斷常見;滅法是斷,證得是常。
既無涅槃,云何有佛?
經云:見斷煩惱,而得成佛。此云壞佛法者,煩惱與佛性寂滅故。
後偈頌中,海上有山者,表大悲隨順,入生死海,住涅槃山。亦處大悲海,表不為愛見之所溺故。
長者雖知三世佛不滅,然未能以能知之一念、與所知之三際平等無二也。未能即能知智、住所知佛位,但知前後一切劫,卻不能知無劫想。雖見佛不滅,不能知此佛則彼佛平等義。雖照三世、不能圓滿,雖知佛、未能同佛威儀,分別下、不能於法自在。
所覺如故,無有涅槃。能覺如故,無有得佛。離覺所覺,合同一如。善財依長者
教,仰推勝進,續參第二十七參觀自在菩薩。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
善財參法行-第二十五參(上)
善知識:婆須蜜多女(寄五向-無盡功德藏迴向)
法門:菩薩離貪際解脫門
爾時,善財童子,大智光明照啟其心。思惟觀察見諸法性,得了知一切言音陀羅尼門,得受持一切法輪陀羅尼門…得普發起一切菩薩業圓滿願。漸次遊行,至險難國寶莊嚴城,處處尋覓婆須蜜多女。
城中有人不知此女功德智慧,作如是念:「今此童子,諸根寂靜,智慧明瞭,不迷不亂…不應於此婆須蜜女,有貪愛心,有顛倒心,生於淨想,生於欲想,不應為此女色所攝!」
此參善友名婆須蜜多者,寄無盡功德藏迴向,此云世友,或云寶友,亦名天友。隨世、人、天,方便化故。
國名險難者,逆行非道,於下位凡小不能行故。
城名寶莊嚴者,逆隨世趣入得二種益:1.得見實法性益,由前實智故。2.得前知下,得權智益。
由緣無盡境,行迴向故成無盡善根功德之行,成滿無盡功德之藏。
此義即以五門善根迴向而為其性—
初明所迴善根。二明迴向之行。三結行成德。四聞法修證。
以對佛親請,為供養佛、讚佛德、禮佛、懺悔,必聞法故。
智論云:菩薩晝夜三時,各行三事,謂懺悔、勸請、隨喜。若依善戒經,謂懺悔迴向,皆隨時廣略。
然懺有二種,1.依事,謂若犯遮罪,先當依教作法悔之。若犯性罪,應須起行悔之。2.依理,觀諸法空。如淨名說,當直除滅,勿擾其心等。若依普賢觀,皆具事理之懺,直至廣明。
淨名說即優波離章,優波離白佛:「憶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為恥,不敢問佛,來謂我言,我即為其如法解說。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優波離,無重增此二比丘罪,當直除滅,勿擾其心。」
維摩詰告優波離:妄想是垢、無妄想是淨,取我是垢、不取我是淨,一切法如夢如燄…知此者,是名奉律、是名善解等,即一向理觀以訶事也。普賢觀經,初令晝夜六時,對十方佛普賢菩薩,遍懺六根,即事懺也。復令觀心,令此空慧,與心相應,即是理懺。
祈求除謗法障者:起慈善根故,聲聞自度,但懺己罪。菩薩愍眾故,但請如來普雨法雨,自必霑洽,請佛說法,復加請佛住世。占察經中,亦請菩薩速成正覺。
言修習者,瑜伽八十三云,修者了相作意,習者勝解作意。修者於所知事而發趣故,無間殷重修加行。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
善財參法行-第二十五參(中)
善知識:婆須蜜多女(寄五向-無盡功德藏迴向)
法門:菩薩離貪際解脫門
其中有人先知此女有智慧者,告善財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乃能推求尋覓婆須蜜女,汝已獲得廣大善利。善男子!汝應決定求佛果位,決定欲為一切眾生作所依怙,決定欲拔一切眾生貪愛毒箭,決定欲破一切眾生於女色中所有淨想。善男子!婆須蜜女於此城內市廛之北自宅中住。」
晉經云:淨心華藏。藏者真俗互違,難合能合,含蘊世出世諸諦智故。
善財由前窮三世差別智故,專心尋覓,漸次趣求後位善知識,於險難國中,並非人人得見寶莊嚴城,成因有二,1.淺識致疑,逆行難知故2.不自疑者,貪順於悲,障行劣故。
其中有人於前已調伏故,告善財婆須教示所在。市者喧雜,"北"主於滅,"自宅"中畢竟空寂。謂在欲行禪,處喧常寂,故在市廛之北等,善財依教往詣。
善財童子聞是語已,歡喜踴躍,往詣其門。見其住宅廣博嚴麗,寶牆、寶樹及以寶塹,一一皆有十重圍遶…種種嚴麗不可稱說,諸珍寶藏其數百千,十大園林以為莊嚴。爾時,善財見此女人,顏貌端嚴,色相圓滿…一切眾生差別言音,悉皆具足,無不解了。深達字義,善巧談說,得如幻智,入方便門…婆須蜜多女從其身出廣大光明,普照宅中一切宮殿,遇斯光者,身得清涼。
見其住宅下,見敬諮問,於中二,一?見,二敬問。
先見依報,畢竟空中、無德不具,廣博顯其嚴。善財見善知識下,見正報。
初離貪欲際者,見凡夫染欲之中,處而無厭,故興離欲之心。二乘見欲生厭離心,方便求離。菩薩了欲,性無可離,即是真道,故不斷貪欲,亦不與俱,而得解脫。
佛是除罪勝緣,行懺悔者,先淨身器,次希法雨得潤,復攝他同己迴向,不墮三界及與二乘,然禮懺之功德等五果,通得菩提。懺得依正具足,禮則尊貴身器具足,不著不染則廣而無際,修習無盡功德藏,所有勸請供養福,得見大慈尊。
世間萬象瞬息萬變,隨喜得慧離邪,常遇佛世,常能修行。勝出世間善根所起,最極自在淨識為相。如來所,諸大菩薩眾所共雲集,無量天龍、人、非人等,常所翼從。
廣大法味,喜樂所持,作諸眾生一切義利,滅諸煩惱災橫纏垢,遠離眾魔,如來莊嚴之所依處。婆須蜜女顏貌端嚴,色相圓滿者,無量光色,即顯色圓滿。行者修學大止妙觀,以為一乘。如此大念慧行,以為遊路,妙飾莊嚴,為所住處。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
善財參法行-第二十五參(下)
善知識:婆須蜜多女(寄五向-無盡功德藏迴向)
法門:菩薩離貪際解脫門
婆須蜜多女告善財言:我得菩薩解脫,名"離貪慾際",隨其欲樂而為現身。若天見我,我為天女,形貌、光明殊勝無比…若有眾生欲意所纏來詣我所,我為說法,彼聞法已,則離貪欲,得菩薩無著境界三昧…凡有眾生親近於我,一切皆得住離貪際,入菩薩一切智地現前無礙解脫。
善財白言:「聖者種何善根、修何福業,而得成就如是自在?」
答言:「我念過去,有佛出世,名為"高行"。其王都城,名曰"妙門"。彼高行如來哀愍眾生…忽然廣博,眾寶莊嚴,無量光明遞相映徹…我於彼時,為長者妻,名曰善慧。見佛神力,心生覺悟…以一寶錢而為供養…善男子!我唯知此"菩薩離貪際解脫"…
出現品云:「如日初出,先照須彌山等諸大山王,次照黑山、次照高原,然後普照一切大地。」高行者,得見如來廣大光明。入妙門者,具無礙智慧。善知識得見如來無量光明,告善財我能隨順下,顯業用。
於中二,先身同類現,後善男子若有眾生欲意所纏下,以法益生。
文中有十種三昧,皆是以欲化處欲眾生,令得如此甚深三昧。此云抱持摩觸,是攝受之相,是即位大菩薩所作,諸大菩薩有無量廣大方便,非下位所知。
前中離欲實際清淨法門者有二義。一約自行。雖悲願留惑示現欲處,然大智照欲,則體性空,名實際淨也。二約利生。謂雖留惑示現在欲,令處欲眾生要當離欲,得此實際清淨法也。
隨世染欲汩亂清真,欲為惡本,生死根源,猶障生天,況於大覺﹗云何經言入一切智、得最勝地?
善財童子得見婆須蜜女下,明法門殊勝。今釋意,隨好品云:「譬如劫火,燒須彌山令盡無餘。貪欲纏心,終不能生念佛之意。今將欲斷之,必固縱之。先牽以欲鉤,後煞欲狂象。以毒為藥,豈不勝哉﹗」
此參於初,謂凡夫不見,故示癡。前善知識甘露火王示瞋,婆須密女示貪,顯三毒之相。高行見妙門,普有正法,即是道故。淨名經云:示受於五欲,亦復現行禪,令魔心憒亂,不能得其便。火中生蓮華,是可謂希有,在欲而行禪,希有亦如是。或現作淫女,引諸好色者,先以欲鉤牽,令入佛智。即言現作,明是幻用。又如,見無厭足王坐金剛座,…十萬猛卒,其形醜惡…告善財言,我得如幻法門,身語意業,未曾煩一眾生,此亦逆境現,明勝修也。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