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輪法語 2023.01-11月    釋隆門圓通法師



1121119_達觀放下真佈施


1121116_古仙人道眾朝拜


1121113_菩提心開佛光彩


20231112_浩蕩前行帆來楊


20231107_(菜根談)忍得住耐得遏,則得自在之境

(菜根談)一八二、忍得住耐得遏,則得自在之境

 

語云:「登山耐側路,踏雪耐危橋。」一耐字極有意味。如傾險之人情,坎坷之世道,若不得一耐字撐持過去,幾何不墮入榛莽坑塹哉?

 

古語說的好,攀登高山必定要經過險側難行的道路,如果沒有極大的耐性,遇著困難就退卻,那就不但達不到高山的山頂,反而一不小心就墮落到深谷的澗底, 送掉了性命。所以說登山不但要有耐性,還得要特別的小心。其次是踏雪經過危險的橋頭,這時候如果要是恐懼危險而不敢過去,則永久也不能走到平坦的路上。或者你認為是和平地一樣的平坦向前舉步,一個不小心走失了腳,那就會跌到水中的深淵。所以在這時候必定要以極端謹慎的態度,耐心平氣的渡過危橋。才能達到平坦的大道。所以說這個「耐」字的意味極為深長,不但是山裹的險路和雪裹的危橋這些地理環境是如此,就是處世人情也是如此。

 

古人說:「登高涉險,臨深履薄。」當著這個時候就要用上「耐」這一個字。不僅是登山踏雪須要這一「耐」字,同樣你接觸陰險的社會,有高低障害多端的橫互在眼前的陷阱,如果你不能堅持住這一個「耐」字,那就很少有成功的。如果忘了這個「耐」字,則就立刻跌到了深山幽谷棘叢中,遭遇到喪身的危險。

從前有一農人,他家的後面有一座山崩塌了,他每天把後面山上的土運一些到他家前面的水塘裹面。有一個有知識的人看見了就對他說:「你每天運這些土的目的做什麼?」農人一面擦著臉上的汗一面說:「我用山崩了的土填滿前面這塊池溏,將來山也變成了平地可以種田了,池溏可以變成菜圃種菜了。再撒上些麥種, 一年的食糧也就不虞匱乏了。」這個有知識的人笑了起來說:「這是哪裹的事?你這是在說夢話。恐怕你日以繼夜不停的工作,在你這一生恐怕也不會填滿,我看你還是早早停止這個工作還好一些。」這個農人搖搖頭說:「也許你說的很對,但是無論如何困難的事情,只要能夠忍耐就沒有做不到的事,在我這一代即使不能成功,然而可以由我的兒子繼續來工作。兒子不能完成,再由孫子那一代來工作。」有知識人聽了這話不禁愕然:「你說的話簡直是荒唐,和你這樣的人說話,實在是白白的浪費了時間。」說完氣忿忿的走了,而農人仍然是頭也不拾照舊的作出他的移山填池的工作。看了這一段故事之後,應當效法這農人的作風,還是應當聽從有知識的人的說法呢?我想還是應當效法農人。可不是嗎?

 

 

(菜根談)一八三、心體瑩然,不失本真

 

誇逞功誒,炫耀文章,皆是靠外物做人。不知心體瑩然,本來不失,即無寸功隻字,亦自有堂堂正正做人處。

 

誇逞自己建立的偉大的功業,和向人炫耀文章的佳妙,雖然這是使人羨慕和足以自豪的事情。但是這些功業和文章都是些身外之物,我人做人與其依靠身外之物,則反不如不失自己的本體。心的本體本來是像玉石一樣的潔淨晶瑩的,人能不失本體,也就是不失其赤子本真之心。就是不建功立業也不作文章,也算是堂堂正正的做人。世人不明白,往往被外物奪了他的心。心體是人的根本,這就是捨本而逐未,可憐復可悲了。

 

   憑一人的事業功名與天齊,或者是詩歌文章光海內,到頭來都不過是身外之物,游戲人生。所以這些由外物而建立的人生,都是止於人間一個短短的時間而已。我人最可尊敬的東西不在身外而在於本心.如果人心的本體不受污穢,像玉石一般的清瑩光輝,就是不建功立業不作文章也是堂堂正正的做人。然而,世間許多的人不明白這個道理,往往被外物奪了他的心,這真是可憐之至。禪宗修佛之道是直指其心而不求物外,所謂明心見性於一念之間,這就是先須覺悟心體的本真,然後才能達到圓覺真如之境,修佛的方法莫過於禪宗是最為直截了當的了。


20231107_人無所求人知足


20231102_走遍千山尋寶地


20231029_高山頂上雲海集


20231025_菩薩乘願天上來


20231022_觀音燈會來賜福


20231019_慈悲智慧圓滿佛


20231015_朝思慕處蓮池畔


20231012_走過庭廊詩意開


20231008_小憩片刻思法義


20231004_眾生德杜佛光彩


20231001_窗外毛雨細思量


20230924_朝思慕處蓮花瓣


20230919_月圓雲橋祥瑞在


20230916_金剛般若勤持誦

唯識三十論頌 世親菩薩造.曲唱/融熙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20230912_晨曦破曉情萬里


20230909_悠哉隨性無罣礙

一輪明月.懸掛天空.

浮雲飄飄.時東時西.

伽藍殿外.四更鐘鼓.

僧人袈裟.入殿靜心.

所謂靜心.就是放下.

放下名利.放下情欲.

不求成佛.但求心安.

 

天上天下無如佛

十方世界亦無比

世間所有我盡見

一切無有如佛者

 

業風

    以風比喻業力,謂眾生因善惡業力,而飄流生死海中,猶如風吹枯葉或風吹船舶。 

    業風長四大,如諸果成熟。成唯識論卷四云:「阿賴耶識,業風所飄,遍依諸根,恆相續轉。」 

    業力如風,善業風故,吹諸眾生,好處受樂。惡業風故,吹諸眾生,惡處受苦。 

 

業愛癡繩縛人送 隨業風吹落苦中

    

    人為個人看法而爭執,誰錯了?其實都沒有錯,只是角度、思考問題的方式不一樣。 

   不須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假如我們都試著彼此互換,就能了解、就能珍惜,消除心之怨對。要學會處之淡然,需要更多的擔待。

 

 

資料來源:心靈甘露(三),隆門圓通法師著。英文翻譯:張惠平。

 


20230901_歡天喜地蓮風采


20230829_法會布置


20230823_心靈雨露


20230818_諸佛護念


1120614_堂堂天遼闊


1120604_願一切眾生得無量光


1120531_修學道上共勵行


1120525_工作、修行與生活

工作、修行與生活

 

修行、工作、人際與生活,不論是什麼,其實這些都是最好的安排,懂得個中意涵的人,生活就會有喜悅、豐盛和滿足。懷著感恩知足的心生活,不會為困境所苦。 

一個沒有喜悅心態的人,不管在生活、工作、人際或是修行,都不會感到幸福喜悅。在人世間生活的道路,要勇往直前走,這需要勇氣。

那就是可以包容一切人性的天空,

自己的人生永遠不會辜負自己的,

那些轉錯的彎、走錯的道路,

滴下的汗水、流下了淚水, 

那些走過、留下的傷痕,

會讓你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 

轉個彎需要智慧,

放手也需要有智慧,

原諒別人需要……雲淡風清;

放過自己即會……海闊天空。

人生的歷練是思考活力的來源,可以透過寂靜與反省,都是寶貴的親身體驗。 

修行、工作、生活…別忘了:

生命之旅…

大眾,我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漫漫人生…漫長道路…走著…走著,

卻是必須自己腳步踏出去……。

 

    圓通感恩合十                     


1120520_《陋室銘》

《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妻銘》

 

妻不在多,有一則行;貌不在美,有德則靈。雖稱拙妻,質樸澄心。早晚撫兒女,朝夕相夫君。往來無是非,談笑皆正經。可以同患難,共苦辛。無官商之覬覦,無色鬼之調情。生活既寡淡,相貌亦平平;試問君:誰如你行?”

 

《老人銘》

 

年不在高,沒病就行。子不在多,孝字先行。斯是居室,詩畫書琴。夕陽無限好,霞光暖人心。說學逗唱吟,樣樣我都行。可以澆澆花,散散心。無紛爭之亂耳,無病痛之勞形。別人聲聲嘆,我卻笑吟吟。旁人云:童心未泯


0511_綠的世界百花開

學佛修行

最重要的是

自己能做到

「消除自己 往昔所造的《因果輪迴》的恩與怨」,才是真功夫啊⋯⋯。

 

 

何謂 佛緣

 

能依 佛陀教育而去 執行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式 是否與法相應吻🈴️者。

 

這樣的學佛人

就是 與佛有緣的人


0506_寂靜者之歌

學佛修行

最重要的是

自己能做到

「消除自己 往昔所造的《因果輪迴》的恩與怨」,才是真功夫啊⋯⋯。

 

 

何謂 佛緣

 

能依 佛陀教育而去 執行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式 是否與法相應吻🈴️者。

 

這樣的學佛人

就是 與佛有緣的人

 

寂靜者之歌

 

世間處,八卦多,種種說法皆迷惑,

世人談論忘本我,喜形於色唾沫飛,

故事中事信其真,真相信到無疑惑。

八卦事,勿言說,乾淨如樹葉盡落,

紅塵是個碳爐場,我卻似位雪山客,

你行我隨趨地獄,卻不與你亂攪和。

 

淤泥烏,蓮花潔,二者同處不共和,

別想染我真性情,我如蓮衣無污漬,

毗鄰萬物不相滲,太虛空耶恰如我。

我雖靜,不守默,曾說法語恒沙河,

雖說萬法無一說,不增不減如石桌,

山河大地吾面前,都是真正說法者。

 

大丈夫,無婆切,古道熱腸不碎舌,

該說法時不吝字,不該說時無多言,

簡潔不雜如直樹,佛陀座下真阿闍。

 

八卦語,葛藤窩,從來我僅是看官,

不是我不想入流,只是我心難牽扯,

世間都是夢影事,六塵怎能合我覺。

 

丈夫心,八卦婆,那人決不會是我,

家長里短我諳熟,只是當說我才說,

說法若是無益人,不如回屋面壁坐。

凡夫眼,有一切,一切逼真難勘破,

是故常自共談論,並生世情真執著。

 

我心知,皆不真,是故回覺入紅塵,

世間來去無所礙,不曾一塵沾染身,

來來往往似生活,真真一個夢中人。

 

人說我,我說心,心我二者皆不真,

世間並無實在我,和合生滅說我心,

若能了知彼皆幻,頓時息卻狂心歇。

知法我,離能所,於世做個安靜者,

如風走過樹木間,自在呈現如樹葉,

天地並無造作者,風歌葉舞獻祥和。

 

不八卦,將心歇,世人誰知寂靜樂?

息心當下現淨土,三昧定裡可勞作,

寂靜覺知與受樂,若能共用便如佛!


0503_做人,高在忍,​貴在讓,心在善

做人,高在忍,貴在讓,心在善,

忍一忍,風平浪靜,才有安靜祥和。

 

讓一讓,天地更寬,才有低頭的智慧,

日行一善,人之根本,才有積善成德。

 

心直口快就是“禍從口出”,

會讓一件小事情,火上加油,

成為“弩張劍拔”的事件。

 

忍一忍,是給自己“三思而後行”,

再理論是非,有理不在聲高,

大聲爭執,是噪音,不是道理。

 

做事都要讓一讓,不與世爭,

一切都會過去的,人生是一個過程,

相對時間來說,都是一粒塵埃,

爭來爭去,爭個什麼。

 

人之初,性本善,善是積福,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人在做,

天在看,一切都“紙包不住火”。

 

一個人,做意見善事不難,

難的是日行一善,人生幾十年,

凡事看淡,寬心,從善良角度看。

 

該來的回來,該走的也會走,

別爭,別強留,順其自然就好了。

 

過去的,別糾纏不清,

未來的,別杞人憂天,

好好活著,活在當下。

 

 

 

人生就是修行的道場!

 

人不可離開生活,更不該逃避塵世。

 

修行不是逃離,不是躲避,

而是欣然的面對,全然的接受。

 

無論在哪裡,無論以什麼樣的方式,心在哪裡,修行的道場就在哪裡,就在此時、此地、此心。

 

道場就在你當下這一念心裡,

包含著你所有的煩惱障礙,

這所有的煩惱障礙、就是你真正修行的道場,你不需要再從別的地方去尋找道場。

 

生活中處處體現修行,修行時時處於生活。

 

承擔起自己該承擔的責任。

你的責任,你的工作,就是修行道場,都是考驗,就是修煉。

 

修行就在當下,道場就在起心動念中,修行是每一刻的事,覺悟是每一刻的事。

 

每一刻回到你內在的覺悟,那裡才是你真正的道場。

 

用《感恩心》看世界。

 

用《慚愧心》看自己。

 

用《忍辱心》看處世。

 

用《寬恕心》看他人。

 

用《平常心》看人生。

 

用《知足心》看生活。

 

處處知足,處處自在。

處處圓融,處處自在。處處隨緣,處處自在。

這就是生活,這就是修行。

 

每個人都是善知識。

常懷感恩之心,善待每個人。

成就我們無量的福慧。

 

美玉藏頑石,蓮花出淤泥,

須知煩惱處,悟得即菩提。

 

 

不委屈自己,才能活得輕鬆自在,

不虧欠別人,才能活得踏實安穩。

人生若能做到這兩點,還有何煩惱。

 

這個世界上,有一種人最累,

那就是不懂得拒絕別人,

只會委屈自己的人。

 

願意為他人付出,是一種善良,

這種善良要有度,如果,

把握不好這個度,生活就會很累。

 

不願意做的事情,不要強迫自己,

不願意處的關係,趁早斷開聯繫,

不願意待的環境,及時抽身而退。

 

餘生,願你做個不卑不亢的人,

無需刻意迎合誰,無需刻意將就誰。

 

學會珍愛自我,關照自己的感受,

這樣才能活出幸福的模樣。

 

不委屈自己,是對人生最大的尊重,

不虧欠別人,是對人格最好的答卷。

 

不羨慕誰,不討好誰,默默努力,

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樣,

身體健康,幸福快樂。

 

 

 

真誠,是一個人的本性,

善良,是一個人的天性。

 

遇見任何人,真誠才能走進心裡,

碰到任何事,善良永遠不會過期。

 

美麗的外表會打動人,

但真誠的內心更能感動人。

 

強勢的語氣也許會讓人口服,

但善良的行動更會讓人心服。

 

不做作和不敷衍跟不世故,

就是一個人的真。

 

懂包容跟懂尊重和懂讓步,

就是一個人的善。

 

不失根本不忘初心,

人生才能走得長遠行得穩重。

 

 

 

《成就 失落 心平》

 

跌跌撞撞的走過一生,

曾登過山峰,有過風光;

曾摔跤,跌得頭破血流。

風光時的掌聲也好,

摔倒時的狼狽模樣,

到了今天,早已是過眼雲煙,已不再重要了。

有人為昨天的高光時刻,仍興奮不已;

有人對作日的失落,仍滿心不甘,扼腕痛惜。

其實,你的成功,所獲得的成果,旁人看來,只不過如群山之中的一座小丘,根本算不了甚麼,只有你仍在沾沾自喜,自以為如蓋世功勳般的偉大;

對你的失敗,在旁人來看,只不過如千萬行人走路時的一個小小的顛個腳,根本沒有人會當一回事,只有你仍深深為這個小事,久久難以釋懷。

 

如今,走過一生,已經到了暮年,青春已遠,紅顏蒼老,體力已衰,豪情早消,已無可再計較成就,也沒有必要爭論輸贏,對已擁有的名聲、地位、財富及所有的一切,都是不值得關心的身外之物。

 

秦皇漢武功蓋世

只佔史書三五言

功成名就傲鄉里

背後罵名千夫指

莫歎無成庸碌行

夕陽年歲無愧翁

輕搖兩袖扇清風

樂得一世心境平


0503_朝日晨陽浮上天

🌿造佛形像功德:令自他解脫,成就菩提 🌿

 

📗《大乘造像功德經》云:「若有淨信之心造佛形象,一切業障莫不消除,所獲功德無量無邊,乃至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永拔一切眾生苦惱」。🙏

🍀造像功德不可思議,能令自他解脫,成就菩提、消除宿業。造像功德能滅一切罪障,一切聖賢莫不因造功德而出離惡道證得解脫,諸佛菩薩皆以造像功德而得菩提。🙏

 

🌳造像功德能得解脫,是自利,同時造像功德還有利他的功能。若發心為利益眾生而造佛像,則為成就佛道之因。造佛功德不但能得解脫,也可以為將來成佛種下福德資糧。🙏

📕《大乘造像功德經》:「若有眾生非但為己而求出離,乃欲為無上菩提造佛像者,當知此則是三十二相之因,能令其人速至成佛」。🙏

🌻若人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所有眾生瞻禮佛像,種植善根,增長福德,使他人離苦得樂,那麼這種造像功德則是利他之行,造像者必能悲心具足,發起根本智和後得智,成就無上菩提。所造之像必能普渡眾生,廣利人天,一切諸佛莫不以造像成就佛道。所以造佛形像能為三十二相,成就菩提的正因。🙏

 

👩‍🎨圖: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

2023互助平安年5月2日

週二

三月十三日

印順導師著作集

——《妙雲集》上編之五

 

《中觀論頌講記》

——民國三十一年講於四川(合江)法王學院——

 

(續前文)

二、說二諦教顯勝義空:

佛依緣起說二諦教,目的在使吾人依世俗諦通達第一義諦。

因為,「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所以要說世俗諦。

說二諦,而重心在勝義空,因為「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

這個意義是非常重要的!

眾生在生死中,一切都沒有辦法,病根就在妄執真實的自性。

若是打破自性的妄執,體達無自性空,那一切就都獲得解決了。

緣起的空有無礙,是諸法的真相,但卻是聖者自覺的境界;在我們,只能作為崇高的理想,作為前進的目標!

可以意解他,卻不能因觀想圓融得解脫。

在自性見毫釐許未破的凡夫,先應該側重透徹一切空,打破這凡聖一關再說。

 

世俗諦是凡夫所認識的一切。

凡夫所認識的,顛倒虛妄,本不成其為諦;因凡夫的心境上,有這真實相現起,執為實有,所以隨順世間也就說為真實。

雖覺得這一切是真實的,其實很不可靠,所以佛陀給我們指出認識中的虛妄,顯示聖者自覺的真實,使凡夫發心進求諸法的真性。

這需要破除虛妄不實,開顯一切法的無自性空。

一般人覺得是真實自性有的,現在說不是真實的。

從觀察到悟解這不真實的自性無,才能窺見一切法的真相。

這很重要,離生死虛妄,入解脫真實,都從此下手!

 

什麼是自性?

自性就是自體。

我們見聞覺知到的,總覺得他有這樣的實在自體。

從根本的自性見說,我們不假思惟分別,在任運直覺中,有一「真實自成」的影像,在心上浮現,不是從推論中得來的實自性。

因直覺中有這根本錯誤的存在,所以聯想、推論、思惟等等,都含著錯誤,學者們製造了種種錯誤的見解。

前者是俱生的,後者是分別而生的。

(P18-20)

待續••••••

善哉🙏

善哉🙏

善哉🙏

 

 

 

2023互助平安年5月2日(週二)

農曆三月十三日

 

印順導師著作集

妙雲集下編之二

『學佛三要』

 

(續前文)

三. 有情為即心色而非心色的存在

有情,命者,上面曾說到:不單是生理的,而是精神與肉體——身心或者說名色的總和活動。

依佛法說,組成有情的要素,

  一、精神的,是五蘊中的受、想、行、識四蘊;

  二、肉體的,是五蘊中的色蘊。

色法,約複合體說,有皮、肉、骨、血等三十六物。

約單純的要素說,有生理機構的眼、耳、鼻、舌、身;物理基礎的色、聲、香、味、觸;以及最一般的物質因素,地、水、火、風。

心法,約認識中心的分類來說,有六識:依眼根而了別(彩色形態等)色的,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依身根而了別軟硬,澀滑等觸的,是身識。

這五識,近於生理學上的「感官經驗」。

第六是意識,這是對五識所取的印象,能一一的承受過來,加以再分別。

意識的內容,極其廣泛:內、外、過去、未來、現在、實事、虛理,都是意識所取所了的對象。

六識,是六類的心理活動,是複雜的六類活動。

每一識的同時,有情緒作用的受,取像作用的想,意志活動的行(思),及許多心所法。

此外,還有微細的精神活動,佛法中稱為細意識,近於心理學上的下意識與潛意識。

這在一般心性浮動,向外奔放的人,是不大容易覺識的。

唯有真實修行人,心地安定,才能多少覺察到。

微細的心理活動,也是極複雜的。

  一、自我的認識:在此身心總和的活動中,由於相似(似一),相續(似常)的生命態,不自覺的引起自我的觀念,自我是真實存在的,成為一切活動中最內在的觀念。

  二、不同的個性:個性雖不是絕對的,而一生的性格,興趣,重情的,重智的,始終保有一種統一性。

  三、經驗的保存:唯識學者別立末那識與阿賴耶識;末那是自我見相應的,而賴耶是經驗的保存者。

不同的個性,可通於二者。

有情與命者的分析(這裡是依人而說),大致如此。

從分析來看,有情不過如此,也許覺得這是機械的組合吧!

而實在生命並不是如此。

在精神與物質的和合中,現起統一的特性、形相與作用。

有情統一了身心的一切,保藏了身心的一切。

在一生中,身心不斷的變化,或斷或續,或多或少,而有情卻始終表現為統一的。

所以,有情不單是心的,也不單是色的;離不了色與心,而並不就是色心。

如想離開身心的活動,另求生命的主體,那是絕對不可能的。

然在身心的總和活動中,生命——有情是不同於色,又不同於心而是存在的。

這譬如房屋:由木、石、磚、瓦、水泥等造成。

離開了這些材料,當然無所謂房屋。

要把這些集起來,經人工的設計與建築,才顯出房屋的形相與作用。

但你不能說,房屋就是磚瓦等而已。

有情也如此,在身心的統一中,現起有情的特性與作用。

在不息的身心變化中,有情始終保持著身心的統一性,與前後的統一性。

有情不但是身心的統一,而且還統一著身心,而使他成為生命的一體。

佛法所說的生命——有情,雖然身心在不斷的變化中,彼此間起著相依的作用,互相影響,然而無始以來,一一有情都營為相對的獨立生活。

一一有情,是身心和合的別別系統。

不但個性、能力、生活,可能大不相同;而且各起自我的妄見,在盲目的活動中,帶著損他利己的傾向。

佛法所說的生生不已,是從這樣的各各有情來說,不是從宇宙或社會的全體去說。

依止身心和合而存在的有情,從生到死,有著階段性。

初生時,身心互相協調,互相促進生長。

假使身體或心識方面,有著不正常的病態,身心又會互相影響。

到老年,身心日漸衰老,彼此更不易協調,最後是死亡。

但在這一生命的結束時,準備好了的新生命,又開始新的發展。

有情,就在這樣的變局下,始終起著統一的聯繫作用。

(P28-31)

待續••••••

邀請諸賢善士尊重生命生存權故不食眾生肉肉真放生兼環保行善祝福平安吉祥無礙自在🙏👍😂

善哉🙏

善哉🙏

善哉🙏

 

 

 

2023互助平安年5月3日

週三

農曆三月十四

印順導師著作集

——《妙雲集》上編之五

 

《中觀論頌講記》

——民國三十一年講於四川合江法王學院——

 

(續前文)

直覺所覺的,不由思惟分別得來的自性有,使我們不能直覺(現量)一切法是因緣和合有的。

這不是眾緣和合的自性有,必然直覺他是獨存的、個體的。

像我們直覺到的人,總是個體的,不理解他是因緣和合的,有四肢百骸的,所以自性有的「自成」,必然伴有獨存的感覺。

由獨存的一,產生了敵對的二(多),覺得這個與那個,是一個個的對立著。

獨立的一也好,敵對的二也好,都是同一的錯誤。

在哲學上,一元論呀、二元論呀、多元論呀,都是淵源於獨存的錯覺。

他們根本的要求是一,發現了一的不通,又去講二、講多。

等到發現了二與種種有著不可離的關係,再掉轉頭去講一。

任他怎樣的說一說多,只要有自性見的根本錯誤在,結果都是此路不通。

 

自成的、獨存的自性有,直覺上,不能了解他是生滅變化的,總覺得是「常爾」的。

像一個人,從少到老,在思惟分別中,雖能覺得他長、短、肥、瘦、老、少,有著很大的變化。

在自性見的籠罩下,就是思惟分別,也常會覺得他的長、短、老、少,只是外面的變化,內在還是那個從前看見的他。

思惟還不能徹底的見到變化,何況是直覺!

事實上,一切法無時不在變化的,佛陀說諸行無常,就是在一剎那(最短的時間)中,也是生滅演變的。

因我們的直覺上,不能發現諸法的變化性,所以覺得他是常。

世間學者多喜歡談常,病根就在此。

另一分學者,在意識的聯想中,感到無常,但因常爾的自性見作怪,不能理解無常的真義,不是外動而內靜,就前後失卻聯繫,成為斷滅。

斷是常的另一姿態,不是根本上有什麼不同,如二與一一樣。

(P20-21)

待續••••••

善哉🙏

善哉🙏

善哉🙏

 

 

2023互助平安年5月3日(週三)

農曆三月十四日

 

印順導師著作集

妙雲集下編之二

『學佛三要』

 

(續前文)

四.前生與後世

生命的三世流轉,一般人都感到難以信受,這委實是個難題!

如以古今中外典籍所記載的,以證明生前死後的事實,但他們以為傳說不可信,我沒有見到。

有人從廿四史中,錄出有關生前死後的故事,還是沒有受人重視。

生生不已的生命奧祕,本是可依禪定,引發通力——身心所起的超常經驗,而明見過去與來生。

可是一般人既沒有下過這番功夫,沒有這種超常經驗,也無法勉強他信受。

對於這些人,連佛也無可奈何他。

從前,有人問起前生後生,懷疑三世。

佛為他說:例如那邊山頂,有一大樹,枝葉扶疏。

如肯登山,就能看見。

如向這邊看,向山下望,不依從指示的路徑去探求,這怎麼會見到?

所以一向向外奔馳的世人,不受指導,不習禪定,不得淨智,憑他那眼見耳聞的感官知識,否定三世流轉的生命事實,說是迷信,這真如聾子的否認聲音一樣,犯了迷而不信的重病!

三世的生命流,一般人所以不容易接受,主要是過於信任五官的經驗事實,傾向於唯物論的觀點。

唯物論者看來,物質是最本源的。

生命所起的意識之流,只是物質所派生的,不能離物質而存在。

所以肉體死亡了,意識不再現起,他們就認為徹底沒有了。

然依佛法來說:物質是不息生滅的。

生滅的滅,不是說毀滅而等於沒有,而是存在的另一態。

一切物質現象,都在成而壞,生而滅的過程中;無論是質的集散,質與能的轉化,大家都知物質是不滅(是存在的意思,不是沒有生滅現象)的。

有情的心識,並不是物質所產生,不過依物質而顯現他的作用。

人死了,生理機構解體了,一向生滅不已的心識,滅而不再生起,然而並非等於沒有。

因緣和合時,前滅的心識,又為緣而引起心識的生滅相續。

如從物質不滅的定律,撇開唯物論的謬見,信受心識的不滅(滅而不無,滅而為緣能生的存在),那麼對於生命的延續不已,順理成章的會確信起來。

有了生命延續的信念,自能樹立光明的人生觀,充滿活力,而努力於新生命的創造。

凡是存在的,離不了時間的特性。

時間如箭頭一樣,一端向前指,一端向後指;時間就是前後性的別名,是離不了過去、現在與未來的。

任何事物,都離不了時間性的範圍。

如說沒有過去而只有現在,或雖有現在而沒有未來,這是不合道理的。

物質離不了三世,心識與生命的存在,也同樣的貫徹三世。

在沒有現起————現在的————以前,或起而即滅以後,即使覺察不到他的存在,他還是有的。

不會憑空的從無而有,也不會從有而成為什麼都沒有。

所以如不信生命與心識的通於三世————前後,即失去時間的特性,等於否定了生命的存在。

然而生命是現實的存在,不容許否認,那怎能沒有過去與未來呢?

(P31-33)

待續••••••

 

善哉🙏

善哉🙏

善哉🙏

 

 

 

蓮池大师:出家修行自警七条

 

古人有句話,大禹是聖人還愛惜每一寸光陰。那麼一般的人,就應當愛惜每一分光陰。我現在已是衰老殘年,豈止要珍惜每一分光陰,即使在一剎那間,剛有一個雜念萌芽,應當立即消除,攝歸正念,不可片刻拖延。

 

現在提出下列七點,凡真正為了生脫死而出家的人要想一生了辦,務須遵守,時時自己警省。

 

一、不得積蓄錢財,修建房屋,購買田地,及購置各種精緻美好的物品。就是佛經佛像,如系古代文物,或名家繪畫,都不應留戀,一心提起正念。

 

二、不得做各種無關緊要的福德事,等待生死大事已經明白的時候,再做不遲。現在暫且放下其他萬行,一心提起正念。

 

三、不得對美色起貪愛心,對美味起貪愛心,對稱讚話起貪愛心。不得對惡色起嗔惱心,對惡味起嗔惱心,對諷刺我的、辱罵我的、捶打我的、以及種種不順意的事起嗔惱心。至於過去的和未來的事,是順是逆,都一概放下,固守自己的陣地,一心提起正念。

 

四、不得吟詩作文,鑽研書法,題寫和張貼對聯,講究信函寫作,泛閱一般書籍,議論別人得失。以及習教的憑想像著書立說;參禪的並未開悟便信口評說。只有守住自己的口,一心提起正念。

 

五、不得結交親友,應邀赴約,遊山玩景,雜話閑談。凡屬世俗中事,除理所當辦,不能停止的外,均應放下,一心提起正念。

 

六、不得貪圖放逸,任意睡眠。生死大事未明之前,還要忍苦耐勞,一心提起正念。

 

七、不得和世俗人比資財,比才能,爭名譽,爭權勢,也不得未得說已得,未證說已證,妄稱知識,抬高自己。只應謙遜退讓,終身抱學習態度,鍛煉自己。時刻精進,一心提起正念。

 

 

 

 


1120430_南無佛陀_緣來我聞

南無佛陀/緣來我聞

我們的人生,就是一連串的在身心緣境當下不斷學習,覺察世間生死無常變化,使得欲貪、貪愛癡求的人,面對人事物不執著。我們的生命是活到老學到老,今天我們能學習最重要的是,自己要能以佛的法義、次第「受教」,因為能如理如實的正確修行受教,我們身口意才會不斷的進步,除去貪嗔癡慢疑五蓋,自知自覺如何與他人相處共同參學,同時,來說明世間當下諸行無常變化。

阿彌陀佛合十/來去空空

 

師父說.出家人該有的心態.

修行.就是修一顆慈悲的心.

不管人家對不對.自己要對.

別人有錯.不應該去責怪他.

要慈悲他.讓他有時間改變.

還未成佛.習氣一定會有的.

包容別人.就是慈悲的修行.

 

 

 

生活中要保持一顆寂靜心.

無關緊要的彼此閒談語言.

我們無須争論他的對與錯.

也許沈默是一種好的回答.

所以智者一直看自己的心.

不會去爭執也不會去掛礙.

無爭才能有一片寬廣的天.


1120410_看破塵緣佛來依


1120407_綺麗世界普芬芳


20230405_真心一顆花樣情


20230403_晨鐘扣醒痴夢漢

繁華三千,看淡即是雲煙❤️

 

心放大、人不煩,路才會寬。適當的放下,人才會自在;適度的留下,人才會開心。任繁華三千,那又如何,一切不過是雲煙

 

煩惱無數,想開便是晴天❤️

 

人生的至高境界是「 素 」與「 簡 」。人心本就是個空瓶子,煩惱或是快樂都是我們自己裝進來的!人要活在當下,怡然自在,簡單淡雅,能願意真心的捨得與放下, 「 淡定 」與 「 從容 」就會是我們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風景🌈

 

看淡 ~ 就是好心境,想開 ~ 就有好心情😇

 

順其自然、隨遇而安;聰明的人會懂得捨得,真情的人會懂得犧牲,幸福的人會懂得珍惜,這才是人生的美好價值🙏

#繁華三千看淡即是雲煙

#煩惱無數想開就是晴天

 

留一點空間可以從容轉身!

 

生活不要安排太滿,人生不要設計太擠。

 

不管做什麼,都要給自己留點空間,好讓自己可以從容轉身。

 

 留一點好處讓別人佔,留一點道路讓別人走,留一點時間讓自己思考。

 

 任何時候都要記得給人生留點餘地,不冒進,不頹廢,不緊張,不鬆懈,得到時不沾沾自喜,失去時不鬱鬱寡歡,得失之間淡定從容。

 


20230402_清靜無為性寬敞


20230304_第六覺知



20230119_寶池、功德水


20230104_典故摘自:《賢愚經‧卷三》


 

 

 典故摘自:《賢愚經‧卷三》

佛陀罹患風寒,名醫耆婆用三十二種珍貴藥材合成藥酥,供養佛陀。此時,好忌的提婆達多心中非常羨慕,也要求耆婆供養他。耆婆為難的說:「尊者啊!這種藥酥雖是珍品,但只適合佛陀服用,因為如來的報身尊貴,和凡夫不同,一般人服多了反而會傷身。佛陀一天可吃三十二兩的藥,我看您一天吃四兩就足夠了!」提婆達多一聽,心中非常嫉妒不平,懷疑耆婆看不起他,還是堅持和佛陀的藥量相同。結果,提婆達多因為藥性太強,而使身體不能負荷,自作自受的躺在床上哀號不已。

 

佛陀知道了,慈悲的走到他房舍中,為他摩頭減輕痛苦。然而,惱羞成怒的提婆達多不僅不知感恩,還憤怒的責怪佛陀,說了種種中傷的話。阿難打抱不平的說:「世尊啊,提婆達多怎麼可以不知感恩!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他如此猜疑多忌?」佛陀笑了一笑,不以為忤的說:「阿難啊!提婆達多不只現世中傷我,過去世他也是嫉妒如來、陷害如來!」於是佛陀將過去因緣娓娓道來。

 

久遠以前,波羅奈國有一位殘暴的國王,名叫梵摩達。一天夜晚,他做了個奇怪的夢,夢中出現一隻金光閃耀、莊嚴非常的金毛獸。國王醒了之後朝思暮想:「好美的金毛獸啊!全身都散發著絢麗的光芒,如果牠又美又柔軟的獸皮能鋪在我的寶座上,該有多好啊!」

 

於是,國王召集全國的獵人宣佈:「若有人找到這頭金毛獸,我會重重的賞賜,讓他的子孫七輩都享用不盡;但是如果找不到,我就殺光你們全部的人!」梵摩達王向來是凶殘無度,殺人如麻,因此所有的獵人聽了之後都愁眉不展。

 

回家後,獵人們聚在一起商量:「夢中的神獸?世間上哪找得到這種神獸呢?而且森林中有這麼多毒蛇、惡獸……與其讓大家冒著危險尋找,不如推派一位最勇敢的人去找!如果找到了,國王的獎賞都留給他;如果不小心喪命,至少還有人幫忙照顧他的妻兒。」於是眾人找到一位勇敢的獵人,他看大家憂心忡忡,十分不忍,於是抱著犧牲的決心答應下來。

 

獵人經過幾日的尋覓,不但沒有找到金毛獸,還不幸地被困在荒地當中。烈日高照下,獵人口乾舌燥、舉步維艱,終於再也走不動了。他痛苦的癱在沙地上,用盡最後一點力量求救:「救命啊!誰能來救救我呢?」獵人不斷的呼喊,忽然眼前出現一片金光──一頭金光晃耀的金毛獸站立在他眼前。

 

這隻名叫鋸陀的金毛獸,將尚留餘息的獵人揹至泉水邊,為其洗浴,並撿來許多美味的野果讓他充飢。獵人吃完後,內心十分痛苦掙扎:「唉!這隻金毛獸心性如此溫馴慈悲,教我如何忍心殺害,將牠獻給國王。但如果不這麼做,那些獵人弟兄們又會慘遭國王殺戮。這該如何是好呢?」

 

鋸陀看到獵人憂慮的神情,便向他詢問原因,獵人於是將事情原委一五一十的告訴金毛獸。鋸陀聽了之後,告訴獵人:「仁者,你不用擔心害怕!累劫以來,我已死生無數次,但沒有一次能廣積福德。這次,能有機會拯救眾多的性命,我應該把握。你就取我的毛皮去吧!」獵人聽了非常感動,於是忍痛將鋸陀的毛皮剝下。

 

此時,慈悲的鋸陀雖然身受剝皮的痛楚,但仍廣發利益眾生的弘願:

 「願,我所布施的毛皮,能讓眾多人離苦得樂!

  願,我能以此功德廣濟有情,成就無上的大覺佛道!

  願,我能普度一切眾生,令住涅槃不生不滅之樂!」

 

這時,三千大千國土都為鋸陀的悲心所震動,諸天神知道鋸陀的菩薩願行,不禁驚歎感泣,紛紛灑花供養。鮮血淋漓裸露在豔日下的鋸陀,馬上引來八萬隻蠅蟻啖食身上的血肉。鋸陀不忍心傷害這些蟲蟻,於是忍住痛苦,動也不動一下,直到最終力竭而亡;而這些蟲蟻,也蒙鋸陀的願力,這生命終皆得生天。

 

說明了過去生的因緣後,世尊微笑的說:「你們知道嗎?那隻剝皮捨身的鋸陀就是我,而殘暴的梵摩達王即是提婆達多,至於那八萬隻生天的蠅蟻,就是在我成佛初轉法輪時,得道的八萬人天。雖然從過去到今日,經過了這麼漫長的時間,提婆達多還是沒有悔改呀!」

典故摘自:《賢愚經‧卷三》 

 

 

 


20230101_南無佛陀、緣來我聞_佛法中的戒定慧

南無佛陀/緣來我聞

佛法中的戒定慧:是人間真三寶。自從我在心的智慧世界裡,遇見了佛陀,那象徵解脫者的名字及故事劇情,我就再也不懼怕紅塵世間,因為我有三寶,而我的三寶是戒、定、慧,日夜隨身帶此三寶,它們是我真正的護身符、無形的護法、渡過生死煩惱河的善士導師,它們於心,能斷貪賊,能鎮嗔魔,能破混沌、昏昧和渾渾噩噩的無明欲貪黑暗,我受益無窮。

    

我們走在世間紅塵道路上攜帶此三寶,我們是安全的,我們可以沒有絲毫擔憂上天堂或下地獄下。有什麼恐懼的?在身心緣境的當下遇到陷阱時,我們不恐懼,因為我們有戒定慧三寶能斷欲貪的誘惑;遇到氣怒、不公平、挑釁的事我們不恐懼,因為我們有定寶可鎮心宅;遇到混亂、複雜以及戰場般的情境時,我們不恐懼,因為我們有慧寶護我們,穿過人生荊叢而不受傷害,遊刃有餘。

    

只要我們在身心緣境的當下時時刻刻,覺察人事物清晰,慧寶就在;只要在色塵緣境我們內心不亂,定寶就在;只要在色塵緣境我們看護心念,戒寶就在;反之亦然。有此三寶,我們就具有真正的安全感。「戒定慧」此三寶是我們的金剛護衛、鎮宅之珠、茫茫生死大海上的航燈,我們應視戒定律這三物,如無價之寶、快樂幸福之神、另一生命。有此戒定律三寶,可斷諸憂悲苦惱,紅塵世間有智之人,誰不得遇而惜護這戒定律呢?

    

三學「戒定慧」是紅塵人間修行的護法,是修行真正三寶,持有者,受苦的可不再苦,煩惱的可不再煩惱,恐懼擔心的可不再恐懼擔心。如果我們的心境處在三種不善的生命狀態,持此三寶,可以從「三惡道」達到世間正常人;如果已是正常人,可成為最快樂幸福的人;如是最快樂幸福的人,可以升級為最勝覺悟者。戒定慧此三寶,慧所放射出功能的光芒,定所成就如理作意正思維的域場,戒所發揮身口意正行的作用,讓人快樂無憂幸福的生活。我們應敬愛、禮拜、讚嘆戒定慧,此三寶,我們將終身護持戒定律它們。

來去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