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財參法行 (第一 ---八參法行)

釋隆門 圓通法師



善財參法行-第八參(上)(下)

善財參法行-第八參(上)

 

善知識:毘目瞿沙(寄八住-童真住)

 

法門菩薩無勝幢解脫門

 

善財受善知識教,漸漸遊行,於南方海潮之處,那羅素國,周遍推求毘目瞿沙仙人。見一大林,阿僧祇樹以為莊嚴…善財童子見彼仙人在栴檀樹下敷草而坐,領徒一萬…

 

前參示海潮處者,謂潮所至處,為方便就機,又入生死海中濟物故,能知三世佛法海。此方海潮處者,但約大悲攝物無失,受童真名,故不異前處。

 

那羅素者,無懈,此云無論動剎持剎,觀剎詣剎,無休息故。(剎那表示極短時間,印度《僧祇律》記載:「剎那者為一念,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二十彈指為一羅預,二十羅預為一須臾,一日一夜為三十須臾。」一日24個鐘頭有四百八十萬剎那。)

 

毘目瞿沙者,梵云毗目多羅涅懼沙,譯曰最上無恐怖聲,此翻為常出增上無怖畏聲,安眾生故。住文云此善知識,出廣大遍滿音,以童真之純淨無染,故寄仙人以表之。善財童子見彼仙人在栴檀樹下敷草而坐,領徒一萬。善財能得見善知識,表以行萬行故,方能見善知識正報莊嚴。

 

 

 

毘目瞿沙告善財童子言:「善男子!我得菩薩無勝幢解脫。」

 

善財白言:「聖者!無勝幢解脫境界云何?」

 

外相不動,無能摧惑,故云無勝。

 

童真淨智,變化自在,高顯功行名幢。

 

 

 

時,毘目仙人即申右手,摩善財頂,執善財手。即時,善財自見其身往十方十佛剎微塵數世界中,到十佛剎微塵數諸佛所…

 

毘目仙人摩頂,顯加持之相,執手表授與之義。

 

約教相說,言相攝者,華嚴教海示十玄門,一多相容,廣狹無礙,又同時具足,微細如羅尼網,於此教海中遊行,如受佛大光明網所攝,清淨圓滿。

 

 

 

以無勝幢光明照得毗盧遮那藏三昧光明者,顯華藏重重無盡世界海,妙契一真法界,身中現剎,剎中現身,自在無礙。

 

 

 

無勝幢者,真智起用,由為此照故,得即寂智慧光明。

 

遍照事理、見佛聞法,皆此用故,別有四用:

 

1.境無不照→稱無盡智,為此所照故,得總攝諸方總持,成前其身到十方剎。

 

2.照無不圓→由照無不圓為金剛輪,為此所照,則萬法本淨,為智慧聚。

 

3.橫無不具→由能照橫無不具為普門際,普門即境,總具諸度以為莊

 

嚴,故復名藏。為此所照故,得如空包含佛德無礙圓滿,成前得佛諸

 

願力。

 

4.豎無不攝→由能照豎無不攝,故云一切佛戒定慧,三學圓滿,名之為輪。由得此照,豎窮三世,圓滿智輪,成前見佛色身光綱及無礙智輪。

 

陀羅尼約總持。三昧約寂定。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

善財參法行-第八參(下)

 

善知識:毘目瞿沙(寄八住-童真住)

 

法門:菩薩無勝幢解脫門

 

善財童子為菩薩無勝幢解脫智光明照故,得"毘盧遮那藏三昧光明"。

 

為無盡智解脫三昧光明照故,得"普攝諸方陀羅尼光明"。

 

為金剛輪陀羅尼門光明照故,得"極清淨智慧心三昧光明"。

 

為普門莊嚴藏般若波羅蜜光明照故,得"佛虛空藏輪三昧光明"。

 

為一切佛法輪三昧光明照故,得"三世無盡智三昧光明"。

 

 

 

善財因善知識所攝得解脫益,文有十句五對,謂為五法照。

 

能照者,皆是無勝幢之別名,展轉相生--

 

一、由見彼真智作用,即知是法界體上,寂而遍照,故云"毘盧遮那藏三昧光明"。

 

二、即上所得三昧光明,乃是能照之智,作用無盡而寂照,故得所照十方;智總持之,明鑑無遺,故得"普攝諸方陀羅尼光明"。

 

三、即上總持,以智為體,堅利圓滿,由得此故,能令自心障淨智明,為寂照之光,故云"極清淨智慧心三昧光明"。

 

四、得上淨智般若,則無行不嚴,無德不備,為莊嚴藏。此光照心,能照如來。法空中包含圓滿,正受現前,故云"佛虛空藏輪三昧光明"。五、上虛空藏輪,即一切佛法圓滿寂照。以此照心,則智窮三世無盡法源。此約展輪釋"三世無盡智三昧光明"

 

 

 

時,彼仙人放善財手,善財童子即自見身還在本處。

 

彼仙人告善財言:「善男子!汝憶念耶?」

 

善財言:「唯!此是聖者善知識力。」

 

 

 

仙人放善財手,明捨加持,為所作訖。還在本處者,不移本處,而遍十方。處既還本,時亦多劫未逾一日,故近遠無礙。

 

 

 

念劫圓融,皆圓教善友法門之力,普賢位內,或經不可說劫,非但三祇,皆法力加持,不應以時、以處,定斯玄旨。

 

是以善財一生能辦多劫之行,既善友力,瞬息之間,或有佛所,見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修行不倦。

 

何得一生不經多劫,仙人之力,時間長短自在故,無壽者相也。

 

結云:不應以長短之時,廣狹之處,定其旨也。

 

 

 

此參毘目瞿沙仙人寄童真住者,表心不顛倒,純淨無雜,不起邪魔破菩提心故。毘目瞿沙仙人指引善財參訪下一參:勝熱婆羅門。

 

善財將歷經一場嚴峻的試煉,才能證入--法王子位。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


善財參法行-第七參(上)(下)

善財參法行-第七參(上)

 

善知識:休捨優婆夷(寄七住-不退住)

 

法門: 離憂安隱幢解脫門

 

善財漸漸南行,至海潮處,見普莊嚴園,眾寶垣牆周匝圍遶,一切寶樹行列莊嚴…各雨珍玩奇妙之物,處處分佈,以為嚴飾。

 

其地清淨無有高下,於中具有百萬殿堂,大摩尼寶之所合成;百萬樓閣,閻浮檀金以覆其上…七寶階道,四面分佈。八功德水,湛然盈滿…一切妙寶以為蓮華敷布水上,大摩尼華光色照耀園中。復有廣大宮殿,名:莊嚴幢。

 

海藏妙寶以為其地,毘琉璃寶以為其柱,閻浮檀金以覆其上,光藏摩尼以為莊嚴…

 

時,"休捨優婆夷"坐真金座…其有見此優婆夷者,一切病苦悉得除滅,離煩惱垢…身無障礙,至一切處。

 

 

 

海潮處者,謂潮所至處,顯方便就機。

 

又入生死海中濟物故,能知三世佛法海,故眾寶圍遶莊嚴。

 

諸佛菩薩累劫修得寶相莊嚴、國土清淨。此中善知識名休捨者,云意樂,亦云希望,亦云滿願,謂隨眾生意樂希得圓滿故,以生死為園苑,萬行為莊嚴。

 

 

 

善財前面所參為般若了真故,寄於比丘。此以慈心方便入世間故,寄優婆夷。

 

第七參休捨優婆夷寄不退住,原入於無生,常行空、無相、無願,止觀雙運,緣不能壞,湛猶澄海故名不退。

 

 

 

見普莊嚴下,初中十事莊嚴:1.寶牆圍繞,無我理周故。2.寶樹行列,萬行建立故。3.園中堂閣崇麗,悲智相依故。4.浴沼清華,正法洗滌塵垢故。5.百萬陂池源源不斷,福願長注故。6.廣大宮殿,居大寂滅故。7.殿中敷陳寶座,安處法空故。8.空中百萬帳,大慈所覆故。9.大寶網下,事理交映故。10.大寶光明照耀,智慧遠照故。

 

 

 

此中一一事皆即法門,善財正睹身儀,往詣求問。

 

 

 

休捨告言:善男子!我唯得菩薩一解脫門,若有見聞憶念於我,與我同住,供給我者,悉不唐捐。若有眾生不種善根,不為善友之所攝受,不為諸佛之所護念,是人終不得見於我。其有眾生得見我者,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獲不退轉。東方諸佛常來至此,處於寶座為我說法;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一切諸佛悉來至此,處於寶座為我說法。我常不離見佛聞法,與諸菩薩而共同住。

 

 

 

此參善知識彰"不空"之妙用,所作不空為其體用。示諸佛常為說法,以與三寶常同住故。善知識云:若有見聞、憶念於我,與我同住,供給我者,悉不唐捐。亦表與我住者,皆悉不空。善知識所作、所供養者,皆悉不退道心。引證"不空",現與同住皆不退故,亦表不退方便入俗,八萬塵勞皆悉轉成波羅蜜故。此門者,大悲利物,菩薩本故。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

善財參法行-第七參(下)

 

善知識:休捨優婆夷(寄七住-不退住)

 

法門: 離憂安隱幢解脫門

 

善財白休捨優婆夷言:「聖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久近耶?」

 

答言:「我憶過去,於然燈佛所,修行梵行,恭敬供養,聞法受持。

 

次前,於離垢佛所,出家學道,受持正法…如是次第三十六恆河沙佛所,皆悉承事,恭敬供養,聞法受持,淨修梵行。於此已往,佛智所知,非我能測。

 

 

 

善知識先約因緣答,後約心量答;明初近多佛,功行已著。"次第三十六恆河沙佛所",三十六者有二義:

 

一者約因緣答,前已過六位善知識,位位具修六度,六六三十六,皆具恆沙性德故。

 

二者約心量答,菩薩從初發心起,意顯發心入法界故,亦等眾生量;而眾生無有量故,菩薩發心亦無終。

 

 

 

善財童子言:「聖者久如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答言:「善男子!菩薩不為教化調伏一眾生故發菩提心,不為教化調伏百眾生故發菩提心…乃至不為教化不可說不可說轉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世界眾生故發菩提心。

 

不為供養一如來故發菩提心…乃至不為供養不可說不可說轉佛剎微塵數世界中次第興世諸如來故發菩提心。

 

善男子!取要言之,菩薩以如是等百萬阿僧祇方便行故發菩提心。

 

菩薩行普入一切法皆證得故,普入一切剎悉嚴淨故。是故,嚴淨一切世界盡,我願乃盡;拔一切眾生煩惱習氣盡,我願乃滿。」

 

 

 

善知識明示善財,發菩提心無期限故,不應作久近之問。

 

釋無盡期者,化生、供佛、嚴剎、持法。所謂何故?欲教化調伏一切眾生故。菩薩行普入下,總結無盡,同初地所明之十無盡句。

 

以眾生無盡故,成佛無期,於此略辨四句:

 

1.以因緣厚薄對今無盡,則有始而無成,此約悲門,得果不捨因故。

 

2.以稱法界發心故,不見初相,方為真成,則無始而有終,此約智說。

 

3.悲智合明,不壞相故,不妨始終。

 

但以世俗文字數故,說有三世,非謂菩提有去來今。大願精進夜神云:「不可以生死中長短劫數,分別菩薩智輪。」

 

 

 

善財童子言:「聖者!此解脫名為何等?」

 

答言:「善男子!此解脫名:離憂安隱幢。」

 

離憂安隱幢者,此有二義:

 

1.以大悲高顯,所以稱"幢"。其有見者,離業惑苦、不退菩提,是謂離憂安隱。

 

2.即智之悲,涉苦安隱、多劫無憂;悲智摧破生死涅槃。

 

休捨優婆夷勉善財續參下一位善知識--毘目瞿沙仙人。仙人者,童真無漏,清淨無垢,欲修正報莊嚴,當參下一參善知識。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


善財參法行-第六參(上)(中)(下)

善財參法行-第六參(上)

 

善知識:海幢比丘(寄六住-正心住)

 

法門 般若波羅蜜三昧光明解脫門

 

善財至閻浮提畔摩利聚落,即見海幢比丘經行地側、結跏趺坐,入於三昧,離出入息,無別思覺,身安不動。從其足下,出無數百千億長者、居士、婆羅門眾…普往十方一切世界,雨一切寶…從其足下…從其兩膝…腰間,…兩脅…胸前卍字中…背上…兩肩…腹…面門…兩目…眉間白毫相中…額上…頭上,出無量佛剎微塵數諸菩薩眾,悉以相好莊嚴其身,放無邊光,說種種行。

 

比丘海幢者,教授定智業用,深廣如海,正心不動,如海湛然;正心凜然,摧不正說,眾惡雜染不能撓亂,故名為幢。

 

此參為正心住,成就般若,了法性空,無住無依、無邪無正,故聞讚毀,念不動故,能正其心。

 

此通二定

 

一、即滅受想定,謂無別思覺,種種心行,皆已滅故,七轉已息,唯第八識持身。

 

誓願力故,於定身起諸業用。唯識論曰:「彼心心所滅,名滅定。恒行染污心等滅故,即此亦名滅受想定。」若依此教,法界融攝,自在無礙。《淨名經》云「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

 

二、四禪,亦云滅盡定(已上名色界四禪天之根本定),無出入息,亦無覺觀;內淨喜悅,心定不動。

 

心定不動,不聞讚毀,經行地側,雖有所動,而滅思覺,表即動而寂,即用無心。

 

言側者,不住行故,觀法無相,無體無修,故不住行。若住於行,非真行故。

 

 

 

海幢比丘肢分毛孔放光,為普供養下,明現身意;總顯毛孔光明業用。今初總十四處,總相而明,各表不同,從足至頂,漸漸增勝—

 

 

 

一、足出長者等,顯施行萬行首故。長者,行之久遠。居士,得安處故。婆羅門,表能淨行,成就菩提。初布施,次以柔軟語,後成熟一切善根。

 

 

 

二、兩膝出剎帝利、婆羅門…,屈伸自在,初可表語言是愛語攝,後言同事者,利衰等事皆同受故,授以正法,勸導利行,可謂同共一體

 

 

 

三、腰出仙人者,腰謂臍輪之下,氣海之間,是吐故納新,出仙之所。其所說法,多說利行,順彼仙行,以弘佛法。梵云那髀曼陀羅即謂臍輪。

 

 

 

四、兩?出出不思議龍,表傍生故。龍行雲雨滋潤大地,以一切遍虛空供養諸佛道場,亦令眾生除卻熱惱,得清涼樂。

 

 

 

五、從胸前出無數阿脩羅者,胸能生憍慢幻術之處,然又是能滅怒害魔障之所,能明德相,生菩提之心,就能降魔。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

善財參法行-第六參(中)

 

善知識:海幢比丘(寄六住-正心住)

 

法門: 般若波羅蜜三昧光明解脫門

 

六、從其背上,為應以二乘而得度者,出無數聲聞、獨覺,表背大乘故,更求無上菩提為二乘行者所誓願。

 

 

 

七、從其兩肩,出無數夜叉、羅剎王,夜叉、羅剎王大力勇猛。肩是勇力之所,多現神力,又是荷負之所,故為守護。

 

 

 

八、腹出緊那羅及乾闥婆者,鼓腹絃歌樂者所,故多讚詠諸佛法輪。

 

 

 

九、面門出輪王者,布十善令向佛故。

 

 

 

十、目出日輪等,光照清明,種種國土放寶色光,照諸眾生心之稠林,令諸眾生心得清涼。

 

 

 

十一、眉間白毫相中,出無數帝釋。帝釋者,居天中最高勝故。中道般若,表眉間出,令離五欲,故稱白毫相現。

 

 

 

十二、額上,出無數百千億梵天。梵王者,超欲界,居眉上,又是稽顙請法所故。

 

 

 

十三、頭上,出無量佛剎微塵數諸菩薩眾。菩薩最上首故。

 

 

 

十四、從其頂上,出無數百千億如來身,其身無等,諸相隨好,清淨莊嚴,威光赫奕如真金山,無量光明普照十方,出妙音聲充滿法界,示現無量大神通力,為一切世間普雨法雨。

 

頂出諸佛者,最極無上故。始覺同本,等諸佛故、三生佛一性故,得此三等,則轉成妙覺。

 

普門法雨者,下十法雨,即圓教位中,十住位滿便成佛故。此約以位攝位,非一乘宗,然此十法,皆是勸學十法,言已住、勸勝進,普門等十種智。勸彼為灌頂,令其進修、令普學法,諸善巧等,為莊嚴故。

 

說一即多;說多即一,等十種廣大深法故。為攝眾生,若作十地等釋。即十信菩薩為眾生普緣如來及普賢境界,而生信心,分明現前,得進入位故。

 

後為色界下二十法雨,普為人天有情行化度,為人間獄囚啟得度之緣,若能正念祈請三寶,能頓脫眾苦。由此普安十法界,令得入賢聖眾會。

 

 

 

海幢比丘各於其身一切毛孔放光,通顯善知識十度淨行,淨諸業障成就光明。善財別見光中本事,為善知識往昔所修一切菩薩行,含因果等寬狹不同。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

善財參法行-第六參(下)

 

善知識:海幢比丘(寄六住-正心住)

 

法門 般若波羅蜜三昧光明解脫門

 

此參善財所學初為思善知識教、證入善知識法界,次為憶念彼不思議三昧。善財如是住立,思惟觀察,經一日一夜,乃至經於七日七夜、半月、一月,乃至六月,復經六日。

 

善財如是住立所經時分六月、復經六日,為善財參學至第六住中,滿六度故。行者以法味資生,心境都寂,豈有時節長短,縱六十小劫,亦應忘倦。此但取起時,彰所表耳。

 

 

 

海幢比丘從三昧出。海幢比丘告善財言:「善男子!此三昧名:普眼捨得,又名:般若波羅蜜境界清淨光明,又名:普莊嚴清淨門。我以修習般若波羅蜜故,得此普莊嚴清淨三昧等百萬阿僧祇三昧。」

 

普眼捨得者,般若之智照一切法,故名普眼。皆無所得,故云捨得。

 

若有所得,便不能即寂而起大用;以無所得,即無所不得。

 

菩薩無得,心無罣礙。諸佛無得,則得菩提。

 

又,障無不寂曰捨,理無不證曰得。以此一步一印行,非為造玄,名般若波羅蜜境界清淨光明者。

 

 

 

般若清淨,境界清淨;清淨之境,皆般若境,故云光明,亦名普莊嚴清淨門。

 

般若觀境,無境非般若,何所不嚴。

 

智論云:「說智及智處,俱名為般若。」是則若般若清淨、則境界清淨,無二無分、無別無斷,故一莊嚴一切莊嚴,名普莊嚴。

 

此門中般若導行,一般若已具諸度為莊嚴。

 

 

 

善財童子言:「聖者!此三昧境界究竟唯如是耶?」

 

海幢言:

 

「善男子!入此三昧時,了知一切世界,無所障礙;往詣一切世界,無所障礙;超過一切世界,無所障礙;莊嚴一切世界,無所障礙;修治一切世界,無所障礙…入一切眾生海,無所障礙;知一切眾生根海,無所障礙;知一切眾生諸根差別智,無所障礙。

 

海幢比丘示善財之三昧門,於器世間無礙;見一切佛下、於智正覺世間無礙;後大悲攝受下、於眾生世間無礙。

 

 

 

善知識示下殊勝三昧門,善財為能入菩薩智慧海,淨法界境,悟入善知識所教授之妙行、辨其功德、了其所行、明其境界、究其願力、入其要門,達其所證、說其道分、住其三昧、見其心境,得其所有平等智慧,更需南行參訪下一位善知識-休捨優婆夷。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


善財參法行-第五參(上)(下)

善財參法行-第五參(上)

 

善知識:解脫長者(寄五住-具足方便住)

 

法門:如來無礙莊嚴解脫門

 

彌伽大士告善財,於此南方有一聚落,名曰:"住林",彼有解脫長者善知識。

 

指示住林者,為方便具足住,德行建立故。

 

年長具德,故稱長者;於其身內現多佛境,定用自在,故名解脫。 

 

善財漸次遊行,十有二年,至住林城,周遍推求"解脫長者"。既得見已,五體投地,起立合掌,白言:「聖者!我今得與善知識會,是我獲得廣大善利。善知識者,難可得見,難可得聞,難可出現…我今會遇,為得善利。

 

善財漸次遊行,十有二年,至住林城,尋找善知識。善財是深法器,求善知識之心懇切,故於解脫處歷十二年,不生疲厭。

 

善財尋求善知識十二年者,顯遍觀十二緣,遊行若不住緣,則得解脫,故云得見。解脫長者寄具足方便住,帶真隨俗,習無量善巧,所修善根,皆為度脫一切眾生。 

 

前"菩薩妙音陀羅尼光明法門",此言"如來無礙莊嚴解脫門"。

 

莊嚴法門即輪字法門;普門妙行,普眼智光,照諸法海,圓滿諸地陀羅尼門。

 

陀羅尼,意譯為真言、總持、持明、咒語、密語。

 

「陀羅尼」又稱為「真言」,那是因為這種音聲是超越時空而不變的,例如大悲心陀羅尼經中,觀世音菩薩於過去無量億劫千光王靜住如來前聽聞此大悲心陀羅尼,後於釋迦牟尼佛面前宣說大悲心陀羅尼,經過了那麼久遠的時間,可是這個大悲心陀羅尼的音聲是不會隨著時間而改變的,因此,「陀羅尼」又稱為「真言」--「真實不變的音聲語言」。 

 

解脫長者以過去善根力、佛威神力、文殊師利童子憶念力故,即入菩薩三昧門,名:"普攝一切佛剎無邊旋陀羅尼"。入此三昧已,得清淨身。

 

解脫長者從三昧起,告善財童子言:「善男子!我已入出"如來無礙莊嚴解脫門"。」

 

《維摩詰經》云:諸佛解脫,當於眾生心行中求。唯處眾中心行之粹煉,才能在念念覺悟中,得清淨身,成就佛道。《華嚴經.賢首品》云:於眼根中入正定,於色塵中三昧起,由此便成就眼陀羅尼自在佛。 

 

解脫長者告善財言:「我入出此解脫門時,即見四維上下諸佛世界。善男子!我見如是等十方各十佛剎微塵數如來﹔彼諸如來不來至此,我不往彼。我若欲見安樂世界阿彌陀如來,隨意即見…然彼如來不來至此,我身亦不往詣於彼。

 

此中入定示者,亦顯此位定增上故。

 

入定因緣:初為宿善為因,表自修故;後為緣佛威力,表本覺故。

 

善財初受文殊教,念力顯信智故,已彰善財因文殊故即入定,現舉定為體,謂普攝諸剎在於身中,由"唯心智",稱性總持。令如體用,旋轉無礙,謂之--"彼諸如來所有言說,善財童子悉能聽受,亦見諸佛及諸菩薩不可思議三昧神變"。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

 

 

善財參法行-第五參(下)

善知識:第五參解脫長者(寄五住-具足方便住)

法門:如來無礙莊嚴解脫門

 

解脫長者告善財言:「善男子!我唯於此"如來無礙莊嚴解脫門"而得入出。」

 

解脫長者教導善財,欲隨心見佛體相、隨心念諸佛前,正顯唯心,念佛觀體。能了境唯心、了心即佛,故隨所念,無非佛矣,何難見哉。

 

善男子!知一切佛及與我心,悉皆如夢。

 

知一切佛猶如影像,自心如水。

 

知一切佛所有色相及以自心,悉皆如幻。

 

知一切佛及以己心,悉皆如響。

 

我如是知,如是憶念:"所見諸佛,皆由自心"。 

 

月現潭中,澄潭映月皎淨無暇,水濁波騰則光昏影散。有水月現,曾何入來;無水影空,亦未有來去。

 

雖能執持,心之定散,謂喻、思、擇—

 

佛既如影,非空非有,中道成觀。若水喻心性,則佛之月影,時刻在心,心佛交徹,真唯心也。

 

又,喻佛如響,空谷隨聲發響,悟解自心,隨念見佛。

 

此中之義,闡佛法身如空谷,心如發聲,一聲佛號一念心,以自性清淨心,佛應為聲,起見佛心,融而無礙,即大方廣佛也。

 

《無量壽觀經》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

 

《般舟三昧經》結云:自念佛從何所來,我亦無所至。我所念即見,心作佛、心自見心。是佛心、是我心見佛。以性融相,則入重重念佛之境。 

 

解脫長者告善財言:

 

應以善法扶助自心,應以法水潤澤自心,

 

應於境界淨治自心,應以精進堅固自心,

 

應以忍辱坦蕩自心,應以智證潔白自心,

 

應以智慧明利自心,應以佛自在開發自心,

 

應以佛平等廣大自心,應以佛十力照察自心。 

 

善知識為勉善財精進奮發,今廣明心,心雖即佛,久翳塵勞,心不知心、心不見心,心有想為癡、無想即泥洹,是法無可示者,皆念所為。

 

修學中,既萬法不離自心,但修自心,萬法行備,當淨自心,亦遣愚思妄解之心。 

 

解脫長者告善財言:「善男子!從此南行,至閻浮提畔,有一國土,名:摩利伽羅

 

彼有比丘,名曰:海幢。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摩利伽羅,譯為莊嚴。比丘海幢者,定智深廣如海,正心不動,眾毒雜惡,不能撓亂,所以名幢。閻浮提畔者,此洲南際,表將鄰不退故,亦云所得般若入智海故。由"住林"而至"閻浮提畔",得般若、行六度,後入無邊智海,行者的參學,不懈不退。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


善財參法行-第四參(上)(下)

善財參法行-第四參(上)

 

善知識:彌伽大士(寄四住-生貴住)

 

法門:輪字品莊嚴法門

 

爾時,善財童子一心"正念法光明法門"。

 

漸次南行,至"自在城",求覓"彌伽"。乃見其人於市肆中,坐於說法師子之座,

 

十千人眾所共圍遶,說"輪字莊嚴法門"。

 

《探玄記》曰:「彌伽者,此翻名雲,謂能注法雨潤益眾生故名也。」

 

善財求問善知識:

 

云何流轉於諸有趣常不忘失菩提之心?

 

云何得平等意堅固不動?

 

云何獲清淨心無能沮壞?

 

云何生大悲力恆不勞疲?

 

云何入陀羅尼普得清淨?

 

云何發生智慧廣大光明,於一切法離諸暗障?

 

云何具無礙解辯才之力,決了一切甚深義藏?

 

云何得正念力,憶持一切差別法輪?

 

云何得淨趣力,於一切趣普演諸法?

 

云何得智慧力,於一切法悉能決定分別其義?

 

善財的十種求問,亦為行者求參中所當自勉,從初信考驗著行者的求法心,直到深心信解,方得解脫,這之中是一趟嚴謹的生命改造工程。

 

 

 

時,彌伽告善財言:「善男子!汝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耶?」

 

善財言:「唯!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彌伽遽即下師子座,於善財所五體投地…種種供具以為供養。

 

 

 

彌伽遽下師子座禮讚善財,以菩提心是佛因故,能廣生諸功德故。

 

《法界無差別論》云:「敬禮菩提心者,如人禮白分初月,不禮滿月,以希現故。」滿月由此初月而來,無二無別,初發心者難能可貴,故善知識禮初心,後方升本座授法。然前三位善知識皆為僧,敬俗非儀,故不爾也。

 

 

 

彌伽告善財言:善男子!若有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則為不斷一切佛種,則為嚴淨一切佛剎,

 

則為成熟一切眾生,則為了達一切法性,

 

則為悟解一切業種,則為圓滿一切諸行,

 

則為不斷一切大願,則如實解離貪種性,

 

則能明見三世差別,則令信解永得堅固,

 

則為一切如來所持,則為一切諸佛憶念。

 

善男子!應知菩薩所作甚難,難出難值,見菩薩者倍更難有。

 

善知識先讚發心,後讚求友。一切功德皆在最初菩提心中住也,則為十方一切如來所持下,受十王敬護,以內有德故。以此外益眾生,圓器世間行,聚福德、法緣資糧。以因德深廣,功歸初發,此中亦具深植悲心,方可意得。此參寄生貴住,生佛法家,種性尊貴故。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

善財參法行-第四參(下)

 

善知識:彌伽大士(寄四住-生貴住)

 

法門:輪字品莊嚴法門

 

彌伽如是讚歎善財,令諸菩薩皆歡喜已。從其面門出種種光,普照三千大千世界。其中眾生遇斯光已,諸龍神等乃至梵天悉皆來至彌伽之所。彌伽大士即以方便,為開示、演說、分別、解釋"輪字品莊嚴法門"。彼諸眾生聞此法已,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

 

 

 

彌伽大士從其面門出種種光,表善知識所傳授法的教導已超越語言言說,亦表總持口密故。《大毗盧遮那.有字輪品》云: "輪字莊嚴"是遍一切處法門,謂菩薩若住此輪法門,始從初發妙菩提心,乃至成佛,於其中所有一切自利利他種種事業,皆得成就。

 

字輪者,一約字相。二約所詮。

 

名"輪字莊嚴"--盡理圓備,則能入於陀羅尼門,從此輪轉,而生諸字;字輪旋轉無礙,如輪圓滿,現種種布列圓位之相,故名莊嚴。

 

 

 

彌伽還昇本座,告善財言:「善男子!我已獲得妙音陀羅尼,能分別知三千大千世界中諸天語言…如此三千大千世界,十方無數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世界,悉亦如是。善男子!我唯知此"菩薩妙音陀羅尼光明法門"。」

 

 "妙音陀羅尼"有轉授義、滅惑義,如法輪即輪字教法,普照三千大千世界,其中眾生遇斯光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十方來集彌伽所,詮示莊嚴。

 

 

 

《大毗盧遮那》經云:如是了達不動之輪而布諸字,其體自然身有所表無非密印;口有所說皆是真言;意常止住無非觀門。凡有見聞觸知之者,皆必定於無上菩提,所成福利真實不虛。若能如是即同毘盧遮那如來,而作佛事常照世間。

 

 

 

持妙音陀羅尼者,字母又譯作「陀羅尼門」有時直接譯為「陀羅尼」或稱「咒」。持此妙音,即前輪字法門,然字即四十二字,音即十四音,以十四音遍入諸字,故出字無盡,若於音妙處,萬類隨音各得解。

 

 

 

彌伽大士告善財言:「善男子!我唯知此"菩薩妙音陀羅尼光明法門",如諸菩薩摩訶薩,能普入一切眾生種種想海、種種施設海、種種名號海、種種語言海,能普入說一切深密法句海…能普入一切世間咒術海,一切音聲莊嚴輪、一切差別字輪際。」。

 

此皆妙音持差別勝相,即前字輪法門,字相四十二字,輪字圓滿,以音入、出無盡意,窮於聲明,解萬類語。《大毘盧遮那經》云:謂觀此阿字之輪,猶如孔雀尾輪光明圍遶,行者而住其中,即是住於佛位,是故清淨法界圓鏡中現出阿字,所以從阿字旋轉出生諸字,即遍一切真言名字之中,周旋往返百千萬倍,入諸旋陀羅尼門總持無礙,所以從阿字旋轉出生三身四智而轉法輪。

 

此參明妙音之深密,法融時法故,窮理盡性。後於第四十四參善知眾藝童子,再提華嚴四十二字母之妙門。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


善財參法行-第三參(上)(下)

善財參法行-第三參(上)

 

善知識:善住比丘(寄三住-修行住) (四十華嚴:妙住比丘)

 

法門: 普速疾供養諸佛成就眾生無礙解脫門

 

善財童子專念善知識教,專念普眼法門,專念佛神力,專持法句雲,專入法海門,尋訪善住比丘。善財南行六十由旬,於楞伽道邊,名為"海岸"的聚落,見到善知識-善住比丘。

 

六十由旬者,修六度行,淨六根故。

 

楞伽為梵音,云難住也。

 

聚落名海岸者,海四面本無門,非得通者,不見是岸,莫能往也。

 

此參善知識,善財得以能見--為前聞佛說法,次入海觀事、證理治障、攝法觀修,方能專入法海門。

 

又善知識亦是比丘者,此參是修行住,表入道未久,宜依僧故。

 

 

善財見此比丘於虛空中來往經行。無數諸天恭敬圍遶,散諸天華,作天妓樂,幡幢繒綺悉各無數,遍滿虛空以為供養。諸大龍王,於虛空中興不思議沈水香雲,震雷激電以為供養…

 

善住比丘身住虛空,表中觀一切法如虛空等,無有處所,離分別故。

 

修學者,得意成門,失意成謗,以門為門,則為言說。即門無門,是宗通矣。入修行住的焠鍊,乃入智海真心絕相之正道故。

 

 

善財求問善住比丘:云何修行佛法、積集佛法、備具佛法、熏習佛法、增長佛法、總攝佛法、究竟佛法、淨治佛法、深淨佛法、通達佛法?

 

佛法,言通一切行法,乃能於法起行故。於中淨治者,不離三寶,攝法依正,自利利他,無暫捨離,乃能日日行深,契理遍淨。

 

 

善住比丘告善財言:「善男子!汝已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今復發心求問佛法、一切智法、自然者法。」

 

善男子!我已成就"菩薩無礙解脫門"。

 

若來若去,若行若止,隨順思惟,修習觀察,即時獲得智慧光明,名:"究竟無礙"。

 

 

佛法,總一切智法。自然者,法約性故,通果及因。

 

"菩薩無礙解脫門",無礙有二義:

 

1.智慧於境無礙,以證無障礙法界故。

 

2.神通於作用無礙,由內證故。

 

 

此住善住比丘寄修行住,示於住中善觀一切眾生,等十種界故。若來若去,若行若止,隨順思惟,修習得法。由一切威儀,順法思修,故能獲得智慧光明。

 

在《四十華嚴》中云無著解脫門。常於此門修習四威儀,行如風、坐如鐘、立如松、臥如弓之四威儀。

 

在《出菩薩善戒經》所示四威儀:謂修道之人,心不放逸。若行若坐,常在調攝其心,成就道業。雖久於行坐,亦當忍其勞苦,非時不住,非時不臥。設或住臥之時,常存佛法正念,如理而住。於此四法,動合規矩,不失律儀。是為四威儀也。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

善財參法行-第三參(下)

 

善知識:善住比丘(寄三住-修行住) (四十華嚴:妙住比丘)

 

法門: 普速疾供養諸佛成就眾生無礙解脫門

 

善住比丘告善財言:得此智慧光明故,知一切眾生心行無所障礙…知三世海流轉次第無所障礙,能以其身遍往十方一切佛剎無所障礙。得"無住無作神通力"故。

 

智慧光明下顯法之功,初明智用無礙,即具十通。一般為三明六通,六通是六種神通境界,包括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此闡明十地菩薩具有十種智明,譯為神通,故又作十通:1.他心智明2.天眼智明3.宿命智明4.未來際智明5.天耳智明6.神力智明7.分別言音智明8.色身莊嚴智明9.真實智明10.滅定智明。

 

明過去、現在、未來,歿生亦宿住故,未來際劫智通達,即天眼通。分別一切眾生言音,智通音聲即天耳通。同一天耳所聞,是為一切法智通。斷疑智、知根智、知時智,並一切法滅盡智通,長時流轉盡,是為神足通;即無體性及無量色身通,亦俱神境開出。此總相徵釋,以不住不作,故無礙也。

 

 

 

我以得此神通力故,於虛空中或行、或住、或坐、或臥、或隱、或顯,或現一身,或現多身,穿度牆壁猶如虛空…入地如水,履水如地…或時以手摩觸日月,或現其身高至梵宮…或現光網雲,皆悉廣大彌覆十方。或一念中過於東方一世界、百世界、千世界…於彼一切諸佛國土佛世尊前聽聞說法,一一佛所現無量佛剎微塵數差別身,一一身雨無量佛剎微塵數供養雲…

 

善住比丘巧觀空有,增修正行,順法思修,故能獲得十通智。此位菩薩觀察地水火風等界,以得無住無作無行通力,故成智慧、作用自在。

 

善住比丘告善財言:「我以得此神通力故,於虛空中或行、或住、或坐、或臥,乃至現作種種威儀。」此為彰法功用,初總明通智,後別明通變。於虛空下,正顯用相,謂十八變。

 

 

 

善住比丘告善財言:「善男子!我唯知此"普速疾供養諸佛成就眾生無礙解脫門"。如諸菩薩持大悲戒、波羅蜜戒、大乘戒…清淨戒、離塵戒、離垢戒。」

 

戒行嚴謹,方能除垢。入菩薩道,具足三學,如三足鼎,闕一不可。

 

非戒不能修心行,故有二十戒即第十迴向二十梵行。

 

自能清淨,才能淨他,故先護首明,方能不破不缺等行。

 

此彰菩薩本為利他,故先大悲,後顯無垢。

 

善住比丘教導二十無垢戒,即是教導不破梵行,若犯四重乃至十重戒,猶如破器,無能承接法水,不成法器。

 

德雲比丘是定,海雲比丘是慧,善住比丘明戒。

 

  

 

此參闡戒行之要義,如何器世間戒行圓成,須從修行住入具福德資糧的生貴住,善財繼續參訪下一位善知識-彌伽大士。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


善財參法行-第二參(上)(下)

善財南參行-第二參(上)

 

善知識:海雲比丘(寄二住-治地住)

 

法門: 普眼法門

 

 

 

善財承德雲比丘教,於南方海門國參訪海雲比丘。

 

海門,表觀心海,為治心地深廣門故。

 

比丘海雲者,觀海為門,浩瀚深廣,以普眼法雲覆潤眾生,深廣悲故。

 

 

 

此參為治地住,於治地中生起十種深心。海雲比丘謂常隨空心,淨治八萬四千法門。善財發心懇切故,善知識即正示菩提心相,亦教導其恆發四弘誓願:

 

1.誓度眾生,成色身。

 

2.誓斷煩惱,謂捨執著故。

 

3.誓學法門,成種智。

 

4.誓成佛道。

 

 

 

海雲比丘告善財言:「我初止住此海門國十有二年,常以十事觀察大海而為境界。」

 

思惟大海廣大無量、甚深難測、漸次深廣、無量眾寶奇妙莊嚴…

 

我思惟時,復作是念:『世間之中,頗有廣博過此海不?頗有無量過此海不?頗有甚深過此海不?頗有殊特過此海不?』

 

善知識告訴善財: 我初止住此海門國十有二年,"我"、住下",為淨治心地故。言十二年者,一紀已周,過十千劫。十千劫者,十信滿十千劫,入正定故。此亦表總觀菩薩十二住、十二入之修持。

 

"十事觀察大海",海有十義:法海、智海、悲海、生死海等種種不同,以此別顯觀修。依大悲海釋,當發十種心:利益心、大悲心、安樂心、安住心、憐愍心、攝受心、守護心、同己心、師心、導師心。 

 

海雲比丘如此讚歎奇特,何名忘詮?為離前十相故。更求過此,即忘詮求旨,由此忘求,故得見佛。

 

 

 

海雲比丘告善財言:「我作是念時- -此海之下,有大蓮華忽然出現,以無能勝因陀羅尼羅寶為莖,吠琉璃寶為藏,閻浮檀金為葉,沈水為臺,碼瑙為鬚,芬敷布濩,彌覆大海。…此大蓮華,如來出世善根所起…。」

 

先明見佛,後得聞法。大蓮華遍覆,即是法界無礙。以深觀心海悲海,則心華行華,自然敷榮;無漏性德,無不備故。

 

"大蓮華"為明見正報,謂心行既敷,則本覺如來於中現起。

 

對上自心觀心,心華開敷,如來現起;下觀心華開敷處,法雲普覆,即是悲海。

 

此大蓮華所莊嚴下,見正報莊嚴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

善財南參行-第二參(下)

 

善知識:海雲比丘(寄二住-治地住)

 

法門: 普眼法門

 

海雲比丘告善財言:

 

時,此如來即伸右手而摩我頂,為我演說"普眼法門"。開示一切如來境界,顯發一切菩薩諸行…能照一切眾生心行,能了一切眾生諸根,隨眾生心悉令開悟。

 

我從於彼如來之所聞此法門,受持讀誦,憶念觀察。假使有人,以大海量墨,須彌聚筆,書寫於此普眼法門,不得少分,何況能盡!

 

於如來下,明得聞法。海中說者,表從悲智海之所流故。普眼者詮普法,於一義中,旋轉無量義,以一多相即,無盡法門。既一法中見一切法,則海墨書而不竭。 

 

海雲比丘告善財言:「善男子!我於彼佛所千二百歲,受持如是普眼法門。」

 

諸緣為見,緣各為根;見全色為眼,則見而非我。

 

離於情識,收萬象於目前,全十方於眼際。

 

是以緣義無盡,義通乃見通;體之而寂寂,照之乃重重。無境不觀,故云普眼。 

 

以如為佛,無法不如,則無非佛矣;

 

以覺為佛,無心非覺,心皆佛矣。

 

以虛心之覺,契唯如之境,則不動法界;

 

窮乎寂照之原,則心境皆佛,能所俱泯。

 

如此,豈非普哉,如此真眼,方為明徹。

 

大智度論云:菩薩以般若波羅蜜為母,般舟三昧為父。

 

三寶吉祥經云:初此念佛,海雲說法,妙住依僧,為次第故。 

 

海雲比丘略舉十海告訴善財童子,然顯海無盡,亦通彼岸,於是指示善財從此南行六十由旬,楞伽道邊有一聚落,名為:"海岸",彼有比丘,名曰:"善住"。

 

六十由旬者,修六度行,淨六根故。楞伽為梵言,云難住。楞伽山居海之中,無門能通,表修行之住是入智海,離分別之道。比丘善住者,身住虛空故,表觀一切法如虛空無處所故。 

 

善財參學下一參善知識亦是比丘者,學人入道未久,宜依僧故,又初念佛,次聞法,後依僧修,三寶吉祥,為所依故。

 

論語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涅槃經云四事是涅槃近因,謂1.親近善友2.聽聞正法3.繫念思惟4.如說修行。善財精進不懈,依教趣求,依善知識教參學不斷,猶如鉤鎖相連不離菩提道心。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


善財參法行-第一參(上)(下)

善財參法行-第一參(上)

 

善知識:德雲比丘(寄初住-初發心住)

 

法門:憶念一切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見法門

 

善財童子聞文殊師利菩薩語已,歡喜踴躍,頭頂禮足,遶無數匝,慇懃瞻仰,悲泣流淚。辭退南行,向勝樂國,登妙峰山,於其山上東、西、南、北、四維、上、下觀察求覓,渴仰欲見德雲比丘。經於七日,見彼比丘在別山上徐步經行。

 

此參入初住位,何謂"住":初聞名、求覓,屬加行位。接著受善知識所教授是正證位。後仰推勝進不懈是後得位。

 

 

 

善財童子自福城東漸次南行

 

福城,其城所居之人多生福德。

 

城表堅固防非之所,即真理所住持之處。

 

又東方是旭日東升處,表啟明之初。

 

 

 

往勝樂國登妙峰山,求覓七日竟不能見。

 

善財前受文殊師利所教,信位已具,然於此妙峰山上四維上下,周遍求覓,于七日,竟不能見。是為行者為勤求善知識故,寧捨身命,心安無退,表考驗住心,然行者心帶有所得、有所證的期待,故常繞行不見蹤。經云求覓七日,表七覺支助道(七覺相又稱七覺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行捨覺支。覺即是智慧,支是分類)。

 

法無所得,為竟不見。要須忘懷,為絕諸想;

 

寂不失照,為正觀察,經此一門,非數他寶。

 

 

 

過七日已,見德雲比丘在別山上,徐步經行。

 

徐即是止,不住亂想故。行即為觀,不住靜心故。行者依教趣求中,見心陟位,故曰登山。待智鑒位行,以七覺支助道,經七日,忘所住位,故見德雲比丘在別山上,徐步經行。

 

此中有一正修法門:般舟三昧。般舟是梵文音譯,意思是常行或者佛立,十方諸佛悉在前立三昧,意即十方一切諸佛都站在面前接引。修行時採用行走方式,慢慢經行。

 

善財經過七日方能見善知識,表離七覺相,忘所住位,方為得旨。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

善財南參行-第一參(下)

 

善知識:德雲比丘(寄初住-初發心住)

 

法門:憶念一切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見法門

 

德雲比丘告善財言:「善男子!我得"自在決定解力"。信眼清淨,智光照耀。普觀境界,離一切障。善巧觀察,普眼明徹,具清淨行,往詣十方一切國土。恭敬供養一切諸佛,常念一切諸佛如來,總持一切諸佛正法,常見一切十方諸佛。善男子!我唯得此“憶念一切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見法門”。」

 

德雲比丘告善財:「自在決定解力」是此參成就之要因,此力之功,成就普見法門。

 

"自在"有二義:觀境自在,作用自在。

 

"決定"亦有二義:智決斷,信無惑。

 

"信眼清淨,智光照耀",此為正示法界,即本參所教導"念佛三昧"。謂欲修念佛三昧,先當正信,次以智決;信心淨,了見分明,故稱為眼。心常憶佛,口常稱名,身恆常敬,始名深信。智光能顯,發心住體,於境印持,以本性聞熏之力,入念佛三昧。

 

善知識教導21個念佛法門,判約十身:

 

1.智光普照念佛門2.令一切眾生念佛門(願身)

 

3.令安住力念佛門4.令安住法念佛門(智身)

 

5.照耀諸方念佛門6.入不可見處念佛門(法身)

 

7.住於諸劫念佛門8.住一切時念佛門(力持身)

 

9.住一切剎念佛門10.住一切世念佛門(意生身)

 

11.住一切境念佛門12.住寂滅念佛門(化身)

 

13.住遠離念佛門14.住廣大念佛門(威勢身)

 

15.住微細念佛門16.住莊嚴念佛門(菩提身)

 

17.住能事念佛門18.住自在心念佛門(福德身)

 

19.住自業念佛門20.住神變念佛門(相好莊嚴身)

 

21.住虛空念佛門,觀察如來所有身雲莊嚴法界、虛空界故。(該於十身,與離世間十佛相當)

 

 

 

善男子!我唯得此“憶念一切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見法門”。

 

此參善知識所教「憶念一切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見法門」,欲修念佛三昧,先當正信。信與解會,故名為見。

 

念佛法門,非唯淨信可得,須諸障皆悉不生,唯心造真境故,諸佛炳然齊現。慧眼遍觀一切境界,善巧方便,離障清淨,智光照耀,住一切時處,念佛念法念僧。為勝緣故,消滅重障,依佛力能成勝行,十地菩薩皆念佛。

 

 

 

行者參學,鑒事理之明明,常心常佛,正入雙泯,寂照入流,重重無盡念佛門。善財意得念佛一門,從初發心住、入治地住,謂常隨空心,淨治八萬四千法門,為冶鍊心地,更須進而參學。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

法輪禪寺-圓通法師 善財參法行-前言(一)

法輪禪寺-圓通法師 善財參法行-前言(一):

 

《華嚴經》中提出「六位」: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迴向位、十地位、佛地位。新譯華嚴則另立「等覺位」之名,而總稱為七位。十信滿心,報同等覺。

 

華嚴經中十信行法之內容,以〈菩薩問明品〉來闡明十信滿心及十法甚深之勝解,由文殊菩薩為覺首菩薩等解答十種甚深法門。十信菩薩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即成就四十一位法身大士。 

 

文殊師利童子從善住樓閣出與無量同行大菩薩眾,及常侍衛諸金剛神。經中提到:舍利弗等六千比丘,皆是文殊師利童子之所教化。文殊師利前示菩薩,彰具悲智。此云童子,表入佛法童真行故。智住涅槃不住生死,方顯樓閣;由俱不住,方能俱住,是名善住。

 

文殊師利童子從善住樓閣下,謂從佛會,遍周法界,暢演華嚴。人皆善知,觸類皆法,萬籟之聲,皆法輪聲;證入一真法界故。 

 

文殊師利童子知"福城人悉已來集",福緣已具,復觀察善財以何因緣而立此名。此為別觀因緣,財多屬依善、依正,生而財現,是其善相,又解心順理曰善,積德無盡曰財,稱曰善財。宿因信解,會通過去及現在,迴向菩提無有障礙。

 

文殊師利菩薩如是觀察善財童子殊勝相已,安慰開諭,而為演說一切佛法。於中三業調化,先身意調機,後當根授法。

 

文殊師利菩薩讚善財發菩提心,示大聖重教:

1.略讚略教。2.廣問廣答。

3.指示後友。4.念恩辭去。 

 

善財從文殊師利所,聞佛種種功德,一心勤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隨文殊師利頌曰:

三有為城廓,憍慢為垣牆,諸趣為門戶,愛水為池塹﹗

愚癡闇所覆,貪恚火熾然,魔王作君主,童蒙依止住﹗

貪愛為徽纏,諂誑為轡勒,疑惑蔽其眼,趣入諸邪道﹗

慳嫉憍盈故,入於三惡處,或墮諸趣中,生老病死苦﹗

依果起因,長迷不出、生死無窮。愚迷三世,即起惑之因。魔王即起惑之緣。智力未足、童蒙乃起惑之者。善財傷己沈溺,自勉不能,唯仰德依人,受善知識教,上求佛道。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

 

 

法輪禪寺-圓通法師 善財參法行-前言(二):

善財童子一生之中淨菩薩行。善財所參諸善知識,寄法顯異而布之前後,一位一行即攝一切行,分二十類:

1.菩薩2.比丘3.比丘尼4.優婆塞5.優婆夷

6.童男7.童女8.諸天9.天女10.外道

11.婆羅門12.長者13.先生14.醫人15.船師

16.國王17.仙人18.佛母19.王妃20.諸神眾。

約果攝化,皆是菩薩隨力現形。 

 

善財初於福城東際大塔廟前,參見文殊師利,文殊師利菩薩如象王迴,觀善財童子,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復欲親近諸善知識,問菩薩行,修菩薩道。親近供養諸善知識,是“具一切智最初因緣”,是故於此勿生疲厭。」 

 

文殊師利菩薩接著示善財大聖重教,成勝進之行。善財童子歷經一百一十城,參見五十三位善知識,一一透過,差別門庭,最後成等正覺。 

 

文殊師利菩薩勉勵善財言:「汝今見我得根本智,未得差別智,可以南遊。」

於是善財禮辭文殊,登妙高峰,欲求見南參行的第一位善知識-德雲比丘,善財繞峰七日不見,後卻於別峰相見。 

 

攀登高峰,原是行者有所期待,卻常行繞不見蹤,一朝相逢與師會,普見門中佛境容。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明諸善知識入法界之因及果德,籍以顯善財漸入法界修行之路……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