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財參法行 (第十七 ---二四參法行)

釋隆門 圓通法師



善財參法行-第二四參(上)(下)(完)

善財參法行-第二十四參(上)

善知識:師子頻申比丘尼(寄四向-至一切處迴向)

法門:成就一切智光明解脫門

爾時,善財童子漸次遊行至輸那國,於迦陵迦林城,周遍推求師子頻申比丘尼。有無量人咸告之言:「善男子!此比丘尼在勝光王之所捨施日光園中,說法利益無量眾生。」

師子頻申者,舒展自在,無不至故。

比丘尼者,純淨之慈,令善遍故。

國名輸那者,此云勇猛。勇猛之力,能使善根無不至故。又以十度明義,義當進故。

城名迦陵迦林者,慧苑音義下曰:「迦陵迦林,以義翻之名相鬥諍時,此據因鬥諍建國立名。」謂因鬥勝而立城故,表此迴向願,以信解大威力故,廣大智慧無障礙故,令修善根,無所不至,義同戰時。

言勝光王捨施日光園者,尼之頭陀,多在王園,藉外護故。表因實際發勝光明,令其善根遍於法界之園苑,並皆即智,故有光名。

師子頻申比丘尼,寄至一切處迴向,謂以大願力,令其善根所成供等遍一切故。

 

善財童子即詣彼園,周遍觀察。見其園中有一大樹,名為滿月,形如樓閣,放大光明照一由旬。見一葉樹,名為普覆,其形如蓋,放毘琉璃紺青光明。見一華樹,名曰華藏,其形高大,如雪山王,雨眾妙華無有窮盡…園中復有泉流陂池,一切皆以七寶莊嚴…八功德水具足盈滿…

 

善財見敬咨問,無漏林樹等者,文中有八,各有所表,園中復有種種陂池下,明八解泉流,謂輕冷濡美,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滿布以七淨華,浴此無垢人等,表七覺支清凈性體也,八正道成無量功德也。

淨名佛道品偈云:「總持之園苑,無漏法林樹,覺意淨妙華,解脫智慧果,無漏法行而建立故。」

肇曰:「於此苑中樹無垢之林,敷七覺之花,結解脫之果,嚴八解之池,積禪定之水,湛然充滿,布七京之花,羅列水上。」

 

爾時,善財見師子頻申比丘尼,遍坐一切諸寶樹下大師子座,身相端嚴,威儀寂靜,諸根調順,如大象王。心無垢濁,如清淨池…眾生見者,諸苦消滅,如善見藥王。見者不空,如婆樓那天。能長一切眾善根芽,如良沃田。

 

無量寶樹下敷法空座,而隨法嚴異不同,此大園下,萬行雜嚴,萬行非一故。善財見此下,出其所因,由因勝故,嚴事難思。不壞本相而廣容故,三千下,明果用自在。善財見師子頻申比丘尼,明見正報。

初總明遍坐,勝德彰顯。2.別明所遍,演法各異。3.總結多類,聞法發心。4.通顯所因,釋成自在。

婆樓那者,指水天,為十二天之一,居於須彌山之西,為龍族之首,掌管雨水。此天能滿人願故。

象馬五通馳,謂大乘以車喻調御,以一心遊於八正路。相具以嚴容,眾好飾其姿,慚愧之上服,深心為華鬘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

善財參法行-第二十四參(下)

善知識:師子頻申比丘尼(寄四向-至一切處迴向)

法門成就一切智光明解脫門

或見處座,信樂聲聞乘眾生所共圍遶。此比丘尼為說法門,名勝智光明。或見處座,信樂緣覺乘眾生所共圍遶。此比丘尼為說法門,名佛功德廣大光明…或見處座,初發心諸菩薩所共圍遶;此比丘尼為說法門,名一切佛願聚。或見處座,第二地諸菩薩所共圍遶;此比丘尼為說法門,名離垢輪…或見處座,第十地諸菩薩所共圍遶;此比丘尼為說法門,名無礙輪。或見處座,執金剛神所共圍遶;此比丘尼為說法門,名:金剛智那羅延莊嚴。

 

初為二乘者說勝智光明、佛功德廣大光明,謂聲聞智劣,緣覺修福止滿百劫,緣起智光未亡緣故。後十二法門為菩薩,文分為三。初為地前,說定慧之光。次十為地,初發心者,證發心地也。今初若約信樂,屬於十信,此下十地攝前三賢。若以信樂為信行地,則通地前,故三賢位名勝解行,亦名信地,未證如故。

 

十地,即分十別--

初地菩薩,發十大願,校量勝故,十願為首,滿足百萬阿僧祇願,故名為聚。

二地離於違犯垢故,三聚圓滿。

三地修八禪故,寄世間修,修八定。

四地初寄出世,得無行無生行慧光故。

五地十種平等,為七淨心,淨於心華。晉經云淨心華藏。藏者真俗互違,難合能合,含蘊世出世諸諦智故。

六地般若現前,光明遍照緣生等故,遍照普得。

七地具定中方便慧,於有中殊勝行,修習一切菩提分法,為莊嚴故。

八地得無生忍,於三世間皆得自在。得忍如空,念念入法流故。

九地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力度偏增,具足辯才,演一切法為莊嚴故。

十地已斷十障,已圓十度,已滿三祇,皆輪義故。

 

後有一法,為等覺者,無等覺名,有等覺義。於十地後,得金剛智,謂說金剛喻定,壞散塵習,獲金剛身。此參法門,成就一切智光明解脫門,既為等覺,明此善友,非下位矣,故所得法云至一切處迴向。於此日光園下,由所化根已成熟故,放光攝受。

 

此比丘尼入普眼捨得般若波羅蜜門,一切佛法般若波羅蜜門…普出生藏般若波羅蜜門,此十般若波羅蜜門為首,入如是等無數百萬般若波羅蜜門。

 

比丘尼下,總顯所因,釋成自在。由能化具般若故,略列十門,各隨力用,皆以無得無住,隨別受名,並稱般若波羅蜜。

其普眼捨得等,即是般若之門。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

善財參法行-第二十四參(完)

善知識:師子頻申比丘尼(寄四向-至一切處迴向)

法門:成就一切智光明解脫門

師子頻申比丘尼告善財言:「我得解脫,名"成就一切智"。此智光明,於一念中普照三世一切諸法…我入此智光明門,得出生一切法三昧王。以此三昧故,得意生身,往十方一切世界兜率天宮一生所繫菩薩所。一一菩薩前現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身,一一身作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供養…若有眾生來至我所,我即為說般若波羅蜜。

 

師子頻申比丘尼授己法界。初標名一切智者,同佛智故。後釋其體,一念普照故,先明通用,後明智用。由上智光入王三昧故,王三昧者,智論第八云:一切三昧皆入此中,故名為王,體即如如。謂先辨用所依,由一切智,能入王三昧故。王三昧者,智論云:一切三昧,皆入中故,體即如如,如體本寂,真智契此,故名三昧。

 

以一切智言,有二義:1.遍知三世一切事故。2.對於種智名根本智,知一切事皆一實故。以即權之實智,契即事之實理,故一切三昧皆入其中。又由王三昧,體無不遍,故意生身,隨類能成。

 

善知識告善財言,我見下,明其智用,前即差別智用,今即無分別智用,觸境無取。一切三昧皆入中者,智論有喻云:譬如大海能納百川。

 

善男子!我見一切眾生,不分別眾生相,智眼明見故。聽一切語言,不分別語言相,心無所著故。見一切如來,不分別如來相,了達法身故…我唯知此"成就一切智解脫"。如諸菩薩摩訶薩,心無分別,普知諸法,一身端坐,充滿法界…

 

覺心初起,心無初相,遠離微細念故。若以分別取無分別,名微細分別。般若體在無分別,以心分別一切法,非法耶。此心亦寂,故名除滅。比丘尼授善財成就一切智光明解脫門:一念智性普照三世,無所遺故。由智性照,故無分別。無分別智頓照一切,非全無知,故無分別智,離於五相:1.離無作意。2.離有尋伺。3.離想受滅寂靜。4.離色自性。5.五離於真義異計度。

 

以諸法即事,而能深入,故云即事入玄。大般若云:「般若意,卻是即用而寂。」須彌山頂偈云:「無見即是見,能見一切法,於法若有見,是則無所見。事理雙絕,約心則止觀雙亡。」

成法從緣起、不能不生,諸緣離散、不能不滅。

從緣生滅、不能不有,緣生無性、不能不空。

 

初迴向眾生菩提,即行六度四攝,怨親平等,救護一切眾生。第二為迴向實際,於三寶所得不壞之信,回向此善根,令眾生獲得善利。第三結歎成益,謂以願力及善根力,此二相資,故能遍至,等三世一切佛所作回向:不著生死,不離菩提而修之。第四即一切法真實之際,善根迴向成供具至一切處,以由回向力所修之善根,遍至一切三寶乃至眾生之處,以作供養利益,同體相業用。

 

善財初以善根迴向供佛,以供佛善,迴向眾生。以供佛善根迴向眾生者,正顯迴向之願。續修無盡功德藏回向,願更彰法眼,隨喜一切無盡善根,惑淨智明,以得無盡功德善根。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


善財參法行-第二三參(上)(下)

善財參法行-第二十三參(上)

善知識:無上勝長者(寄三向-等一切佛迴向)

法門:至一切處修菩薩行清淨法門

善財童子漸次經歷,到彼城內。見無上勝在其城東大莊嚴幢無憂林中,無量商人、百千居士之所圍遶,理斷人間種種事務…

善財童子觀彼長者為眾說法已,以身投地,頂禮其足,良久乃起,白言:「聖者!我是善財!我是善財!我專尋求菩薩之行,菩薩云何學菩薩行?菩薩云何修菩薩道?隨修學時-

常能化度一切眾生,常能現見一切諸佛,

常得聽聞一切佛法,常能住持一切佛法,

常能趣入一切法門,入一切剎學菩薩行,

住一切劫修菩薩道,能知一切如來神力,

能受一切如來護念,能得一切如來智慧。」

 

無上勝者,等於諸佛,更無勝故。善財興起大慈周遍心,大悲潤澤心,相續不斷,求見於善知識無上勝長者。無上勝長者寄等一切佛迴向,以得勝通,無過上故。由等諸佛,如是修學迴向,見一切色乃至觸法,不生愛憎,心得自在。

 

可樂國者,由等佛迴向,不見美惡,皆得清淨,歡喜悅樂。

初見在城東者,啟明佛日高昇。

無憂林者,同佛迴向,覺悟清淨,無愛憎故。

同佛迴向者,謂等同三世一切如來能迴向道,所迴向善故,無諸過失,廣大清淨。以得善通,歡喜悅樂,離諸憂惱,身心柔軟,諸根清涼。

 

無量商人等圍繞者,佛為商主,菩薩為商人,法財外益,功歸己故。

善財設敬白言: 「聖者!我是善財!我是善財!」咨問稱名者,聲名表重法之器,冀有聞故,能納法財。

 

從初信中隨緣之願,如淨行品,淨十住解心。經云:未淨直心者,成十行、成十向,故菩薩戒,名十金剛。十金剛心,是指菩薩十種堅固願心,因為其堅固如金剛,故為其名。以菩薩十種堅固願心對應此參隨所修學-

常能化度一切眾生,覺了法性故。

常能現見一切諸佛,化度眾生故。

常得聽聞一切佛法,莊嚴世界故。

常能住持一切佛法,回向善根故。

常能趣入一切法門,事奉大師故。

入一切剎學菩薩行,實證諸法故。

住一切劫修菩薩道,廣行忍辱故。

能知一切如來神力,長時修行故。

能受一切如來護念,自行滿足故。

能得一切如來智慧,滿足他願故。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

善財參法行-第二十三參(下)

善知識:無上勝長者(寄三向-等一切佛迴向)

法門:至一切處修菩薩行清淨法門

彼長者告善財言:"我成就至一切處菩薩行門無依無作神通之力"。

云何為"至一切處菩薩行門"?

善男子!我於此三千大千世界,欲界一切諸眾生中…一切住處諸眾生中而為說法…乃至十方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世界中,我皆為說佛法、菩薩法、聲聞法、獨覺法。說地獄,說地獄眾生,說向地獄道…說人世間,說人世間苦樂,說向人世間道。為欲開顯菩薩功德,為令捨離生死過患…我為眾生說如是法。

 

善男子!我唯知此至一切處修菩薩行清淨法門,無依無作神通之力。

如諸菩薩摩訶薩,具足一切自在神通,悉能遍往一切佛剎,得普眼地。

悉聞一切音聲言說,普入諸法智慧自在,無有乖諍,勇健無比,以廣長舌出平等音…智身廣大,普入三世,境界無際,同於虛空。

 

云法界,義兼事理,諸佛悲智深廣,如雲含潤法雨,佛身充滿於法界,大悲雲即十力無畏。

 

善財修前功德,此云大智成城,方見長者於城東大莊嚴幢無憂林中。

長者讚善財而授法,法門為"至一切處修菩薩行清淨法門"。

授法中先名體為無作無依,故能遍至。一切法無來無去,是故無有生等,心無分別故寂然不動。外緣不轉,不失於照、不壞於止,故與實際相應。一相約實相理,本自無故,離於取相,唯是一相。既稱法性,修隨相故,一攝一切,名普門,悉得見諸佛。

 

長者得入普眼地,出廣長舌。古德云:『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乃以般若觀照之功,入於實相,無不見故。

住實相中,妄相不迷,離於相故,相待俱寂,寂而常照,具足一切自在神通,悉能遍往一切佛剎,悉聞一切音聲言說,普入諸法智慧自在,無有乖諍,勇健無比,以廣長舌出平等音。

 

至一切處修菩薩行者,遍至是用。

清淨法門者,廣而無依,不依他故。

無作者,離加行故。

此參無上勝長者推勝中,加清淨法門者,體勝無上,已離加行位入普眼地,自能廣明。若釋業用,遍至一切處廣說法故,成就等一切佛迴向。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


善財參法行-第二二參(上)(中)(下)

善財參法行-第二十二參(上)

善知識:船師婆施羅(寄二向-不壞迴向)

法門:大悲幢行門

爾時,善財童子向樓閣城,觀察道路。所謂:觀道高卑,觀道夷險,觀道淨穢,觀道曲直。漸次遊行,作是思惟:「我當親近彼善知識。善知識者,是成就修行諸菩薩道因,是成就修行波羅蜜道因,是成就修行攝眾生道因…善知識者,難見難遇。」

 

婆施羅者,此云自在,謂於佛法海已善通達,於生死海能善運度。

婆施羅船師,寄不壞迴向,得不壞信,十種善根而迴向故,名為不壞。

於一切法深信不壞,故名自在。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一時具觀,一具一切,方真觀矣。

樓閣城者,由此迴向,令菩提心轉更增長,悲智相依而勝出故。

 

善財如是思惟,漸次遊行,既至彼城,見其船師在城門外海岸上住,百千商人及餘無量大眾圍遶,說大海法,方便開示佛功德海…

船師告言:「我在此城海岸路中,淨修菩薩大悲幢行。我觀閻浮提內貧窮眾生,為饒益故,修諸苦行,隨其所願悉令滿足。先以世物,充滿其意;復施法財,令其歡喜…善男子!我住於此,如是思惟,如是作意,如是利益一切眾生。

 

經中略示其相而言等者,乃為具說觀相有多意故—

正道為夷平,邪道為險阻。無障為淨,障為穢。涅槃為安,生死為危。二乘為曲,菩薩為直。

 

文中第一依教趣求,中先依教觀道,於迴向道,初得不壞故。即經中所示,平等觀察,隨順修學。

文有十事五對,云何觀耶?

1.不壞相:示五可依、五不可依。

2.不壞性:則不見高卑,無夷險等。是故經云:「不見一法是佛法者,不見一法非佛法者。」金剛經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3.住正道者,不見業惑以為所斷,不見智慧以為能斷。非有煩惱,非離煩惱。

4.不見生死而為雜亂,不見涅槃以為寂靜。

5.無小無大,三乘及一乘,非乘我所說故,三性及相雙俱。

 

善財到彼城下,見敬諮問。

見在海岸者,若佛法海,即以生死而為此岸,不捨生死令物入故。

又菩提心而為此岸,住菩提心方能得故。

若生死海,以大慈悲而為此岸,由住慈悲能入生死,亦令眾生離生死因、越苦海故。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

善財參法行-第二十二參(中)

善知識:船師婆施羅(寄二向-不壞迴向)

法門:大悲幢行門

船師告善財言:「善男子!我知海中一切寶洲、一切寶處…一切寶境界、一切寶光明。我知一切龍宮處、一切夜叉宮處、一切部多宮處,皆善迴避,免其諸難。亦善別知,漩澓淺深,波濤遠近,水色好惡,種種不同。

亦善別知,日月星宿運行度數,晝夜晨晡,晷漏延促。

亦知其船鐵木堅脆、機關澀滑,水之大小,風之逆順。

如是一切安危之相,無不明瞭;可行則行,可止則止。

 

謂深澓者,沉而不流,二乘沉寂,修則三大阿僧祗劫,故能遠離,是菩薩道。

定劫數淺深者,沉空滯寂,即漩澓義。

船師婆施羅先讚善財發心,後能問法。告善財言,我知海中,善知海相,於海化生。

初示寶洲於生死海中,寶即是智也,不入生死大海,則不能得。

一切智寶於生死海中,湛寂不動,謂之寶洲。

 

如來藏為寶處,佛性為寶種,恆沙功德皆是寶。

若約修成,以淨戒為能淨。以緣起智為能,讚以發一切智心為迴向。

因聽聞為能,聽後能行為寶用,以之迴向。

 

言三乘等器,智慧有殊,照理斷惑,所用各別。

所緣境界,萬品階差,破愚顯明,各各不等,我知一切龍、部多及夜叉下,表生死中貪瞋癡三毒。

 

善別知漩澓者,即知心識相,色無色等,依識心,定劫數淺深。

識浪染習,隨善惡緣,心水色異,疏色、無色等,依識心所現。

善別知日月星宿者,即能知時機之成熟,如是時中宜修定慧等。

亦知其船者,即知萬行不同--有方便為堅,無方便為脆,曾修為滑,不曾為澀。

水之大小者,謂生死有邊與無邊。

風之逆順者,八風四順四逆,又謂修行有住與無住故。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云:「菩薩摩訶薩住安忍時,如是八風不能動轉。何以故?以菩提心住真實相,離於彼我,見法身故。

 

世之八風--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也,為世間之所愛憎,能扇動人心。

智論云:衰利毀譽稱譏苦樂四順四違,能動物情,名為八風。

劫數淺深,明未入無相,皆心識定故,為心識相也。

智慧為導,以方便為大悲行,不壞迴向。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

善財參法行-第二十二參(下)

善知識:船師婆施羅(寄二向-不壞迴向)

法門:大悲幢行門

善男子!我以成就如是智慧,常能利益一切眾生。我以好船運諸商眾行安隱道,復為說法令其歡喜,引至寶洲與諸珍寶咸使充足,然後將領還閻浮提。我將大船如是往來,未始令其一有損壞。若有眾生得見我身、聞我法者,令其永不怖生死海… 善男子!我唯得此"大悲幢行",如諸菩薩摩訶薩--

善能遊涉生死大海,不染一切諸煩惱海。

能捨一切諸妄見海,能觀一切諸法性海。

能以四攝攝眾生海,已善安住一切智海。

能滅一切眾生著海,能平等住一切時海。

能以神通度眾生海,能以其時調眾生海。

 

船師婆施羅引領善財—1.知寶2.知難3.知水4.知時5.知船。

"寶"即智寶,淨名云:「不入生死大海,則不能生一切智寶。」

知"難"之處,勿陷其中。經云:遠離二乘怖畏生死住諸寂靜三昧旋因。謂二乘人,?三昧酒所醉,沉空漩澓,故應遠離。知難,即知生死中一切惑業。龍示瞋毒,夜叉羅剎性多於貪,部多性多癡。

 

知"水"者,善知識於海岸下授法,明體為大悲心。先明於陸行化令知有海,後告善財我知海中一切寶洲下,於海化生,為度眾生出生死海。示有二義:

1.謂眾生根器不同,先於生死海中湛寂不動,謂之寶洲,即性淨涅槃,是智體性。

2.謂身心萬境,皆為寶處。無性為寶性,無住為寶根,佛性為寶種。

 

知"水"者,違境忘心是煩惱住處等,如大海漩澓淺深下知水,即知心識相種習等殊,輪轉生死,深而無底。七識波浪,染習遠近,習之近者,則易開曉。水色好惡者,隨善惡緣,成黑白報,在事可知。

 

善別知日月下,明知"時",謂機之生熟,法之運數,如是時中宜修寂靜,如是時中宜修布施。乃至般若現前,知善惡變故,涅槃晝時,生死夜時,愚生死長,智生死促。三祇、百劫、三生、一生,悟則剎那,迷便曠遠。

 

知船能行航,即知萬行不同。世之八風,四逆四順,順取菩提是方便風。順理為安,乖理為危,善則可行,惡則可止。微細念劫,世船失時,禍患交至,剎那乖法,多劫沉淪。

 

前參善知識青蓮華長者告訴善財,人間有香名龍鬥香,若燒一丸,大香雲瞬間彌覆。旨在勉善財捨世間種種不善,能行十善為香體,並以智火燃香,發揮萬行普周之德,成就佛種性。此參,善財童子向樓閣城,既以香為體,修行諸菩薩道因,揚大悲帆,過生死海。此參寄二向-不壞迴向,"不壞",雖無高下,然不壞高卑,一一皆以無所得心,於醒思往返間,有如船師去迷成悟,悟入真實而為迴向。善財微細觀察,趣求後友,而興起之勝念,成就行於菩薩道之因,因精進不懈,即於菩薩法師,得不壞信,於此中迴向不失、不變、不壞。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


善財參法行-第二一參(上)(下)

善財參法行-第二十一參(上)

善知識:優缽羅華長者(寄初向-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

法門:調和香法門

善財童子從十行位進入十迴向位。十行位圓成寄真實行,成就第一義?之語,如說能行,如行能說,語行相應。十迴向又稱「十金剛」,從初迴向到十迴向都是金剛行,以十迴向完成道種性。

 

善財漸次遊行,至"廣大國",詣"優缽羅華長者"所,頂禮其足。長者告言:「我善別知一切諸香,亦知調合一切香法所。所謂:一切香、一切燒香、一切塗香、一切末香。亦知如是一切香王所出之處…又善了知諸香…又善別知治諸病香、斷諸惡香…一切菩薩地位香。如是等香形相生起、出現成就、清淨安隱、方便境界、威德業用及以根本,如是一切我皆了達。

 

優缽羅華長者下,有十善友,寄十迴向。以大願智迴向菩提,迴向眾生及實際故,即為十別。

《阿彌陀經》上講述四色蓮花:『優缽羅花』是青色的蓮花,『缽曇摩花』是紅色的蓮花,『拘牟頭花』是黃色的蓮花,『芬陀利花』是白色的蓮花。《無量壽經》曰:「口氣香潔,如優缽羅華,身諸毛孔,出栴檀香。其香普熏無量世界。」

 

青蓮花長者,寄初向,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大悲增上,救護眾生。大智無著,離眾生相;悲智無住,以立此名。

救護眾生,如處淤泥而不染,離眾生相,此即蓮華義。救護是入生死中尊,特以優?羅華示之。

言鬻香者,香質雖小,發氣彌布;善根雖微,迴向普周。又若授若受,二俱得香,自他善根俱可迴向。迴向實際,義通廣大者,佛境方窮,橫周法界、眾生界故。

 

長者告言:「我善別知一切諸香,亦知調合一切香法所。」何等是香?謂三學、四等、十度萬行,總名為香。知世諸香以表法香,謂以戒定慧慈悲等香,熏修善惡習氣,故善知一切香者,差別行也。亦知調合者,融通行也。

謂以金剛杵碎之,實相般若波羅蜜調和之,令純雜無染,悲智圓融,故成迴向。

燒香者,以智火發揮萬行,普周遍故。

塗香者,以性淨水調和,飾法身故。

末香者,以金剛智,碎令無實故。

 

約類辨異,約理者,香習行天之因,熏灼成果,亦是道習。

約事治諸病者,白檀治熱,熏陸治冷,沉香降氣溫中…等。

約理者,即諸對治行,慈悲觀、不淨觀等,斷諸惡。

又十善行,生歡喜者,即稱根器行施,悅自他等。無我、忍辱、不放逸等,捨憍逸香。讚佛功德,說淨土行等,發心念佛香。證解法門,深觀行等,聖所受用,即觀真如無分別。一切菩薩差別者,三賢十地所修勝劣等。一切菩薩地位香者,所證如智,有淺深等。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

善財參法行-第二十一參(下)

善知識:優缽羅華長者(寄初向-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

法門:調和香法門

長者告善財言:「人間有香,名曰:"象藏",因"龍鬥生"。若燒一丸,即起大香雲彌覆王都,於七日中雨細香雨。若著身者,身則金色;若著衣服、宮殿、樓閣,亦皆金色…

 

六波羅蜜經云:善惡互相熏,猶如二象鬥,弱者去無迴,妄盡無來去。

象藏香,因龍鬥生,表善惡互相攻,猶如二象?。如來藏而為體相,因善惡相攻而生。調和香法,菩提心香以為根本,斷煩惱眾魔?索,超諸有趣,得如幻智。

 

以菩提心香似如來藏,本覺真心,性德圓備,稱理發心,故似也。

若一發心,興慈雲、?法雨 。心所及者,令歸真淨,得法喜樂即安隱,離惑業苦即方便,展轉興慈即境界,志願純淨即威德,亦業用。

 

善知識告善財言:善男子!摩羅耶山出栴檀香…海中有香名"無能勝"…阿那婆達多池邊出沈水香,名:"蓮華藏"…雪山有香,名:"阿盧那"…羅剎界中有香,名:"海藏",其香但為轉輪王用,若燒一丸而以熏之,王及四軍皆騰虛空…

我唯知此"調和香法",如諸菩薩摩訶薩,遠離一切諸惡習氣。不染世欲,永斷煩惱眾魔?索,超諸有趣。以智慧香而自莊嚴,於諸世間皆無染著。

 

摩羅耶山下,略列九香。摩羅耶山出栴檀香者,此表忍香,瞋火不能燒。無能勝香即精進香,令魔軍退散。海藏香,五分法身者,戒定可知。三王及四兵皆騰空者,慧證空故,心念於佛,不著五欲故。

 

人間有香下,於事別顯中有十種香,初象藏香,本為菩提心。

如是一切香王所出之處,是出迴向行之所也。

又善了知天香下,明知類別,六道八部習氣各殊。

又善了知治諸病下,知力用異--如蘭麝等,多增煩惱。沉檀之類,能斷煩惱。出世萬行治諸病香,對治行也。斷諸惡者,即戒香也。

 

善知識勉善財,世出世香,相參而說,影略類取。如百和香纔燒,如麻百味齊發,利智之人,百味殊?。圓器菩薩,一念頓攝無盡法門,圓融之行也。

然為圓滿器世間,為於所有清淨戒門,如何能所作無過失業?如何能辨其染,離身、語、意行?續參"婆施羅"船師。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


善財參法行-第二十參(上)(下)

善財參法行-第二十參(上)

善知識:遍行外道(寄十行-真實行)

法門:至一切處菩薩行門

善財童子於不動優婆夷所得聞法已,專心憶念所有教誨。漸漸遊行,經歷國邑,至"都薩羅城",於日沒時入彼城中…城東有山,名曰善得,善財童子於中夜時…便從城出而登彼山,見此外道於其山上平坦之處徐步經行…

 

遍行外道寄真實行,智度已圓,稱於二諦,言行不虛,故名真實。

都薩羅城者,此云喜出生,謂此城中出生無量歡喜之事,表智度圓滿,則能無所不生。

友名遍行者,巧智隨機,無不行故。

名真實行示外道者,能行於非道,達佛道故;修非為道,實不染也,故曰出家。

十波羅蜜而言,六波羅蜜是: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為前六地菩薩所修。七地菩薩修方便法,方便波羅蜜悟空、無相、無願之境。七地之前因為還有法的執著,故要修空、無相、無願這三三昧,來證得解脫。當跨入八地不動地,於禪定般若之智,對境如如不動,這是一個修行的分水嶺。

其城東北下,見敬諮問。中夜見者,智入生死故。

前云日沒入者,善財將欲入此位故。山頂見者,十行滿故。

大光明者,以智慧光,破於生死二邊暗故。

 

遍行答言:「我已安住"至一切處菩薩行",已成就普觀世間三昧門,已成就無依無作神通力,已成就普門般若波羅蜜。善男子!我普於世間種種方所、種種形貌、種種行解、種種沒生一切諸趣…或住諸見、或信二乘、或覆信樂大乘之道。如是一切諸眾生中,我以種種方便、種種智門而為利益…

 

遍行答言下,稱讚授法,結智圓滿,四義雖別,而得相成。

化境普周,遍行之名因此而得。

入定觀機,由無作神通故,能遍至前處。

由普門般若故,能在定普觀,無作無依,用而無住,普門般若,無法不窮。若智、若用,皆屬智慧。隨所修行,皆得圓滿。

遍行告善財言:善男子!我已安住"至一切處菩薩行",已成就普觀世間三昧門。

善知識能普於下顯業用,一明至一切處用;住諸見下,普觀世間,觀其所宜,隨宜而說。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

善財參法行-第二十參(下)

善知識:遍行外道(寄十行-真實行)

法門:至一切處菩薩行門

遍行告善財言:「此都薩羅城中,一切方所一切族類,若男若女諸人眾中,我皆以方便示同其形,隨其所應而為說法。諸眾生等,悉不能知我是何人、從何而至,唯令聞者如實修行。

善男子!如於此城利益眾生,於閻浮提城邑聚落,所有人眾住止之處,悉亦如是而為利益。閻浮提內九十六眾,各起異見而生執著,我悉於中方便調伏…善男子!我唯知此"至一切處菩薩行",如諸菩薩摩訶薩,身與一切眾生數等,得與眾生無差別身…普於三世悉皆平等,以無我智周遍照耀,以大悲藏一切觀察。

 

"外道"(術語),於佛教外立道者,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 

圓覺經集注中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 

智度論等有九十六種外道之稱,佛陀讚歎破斥外道是有原因的,破斥外道對眾生解脫有利。言九十六眾者,別有九十五種外道邪論經。則九十六中一是佛道,今此經文,但總相言九十六眾,亦不定言全是邪道。

 

釋摩訶衍論九曰:「言外道者,九十六種諸大外道,九萬三千眷屬外道。」而薩婆多論五解其數曰:「六師者,一師十五種教,以授弟子。為教各異,弟子受行各成異見。如是一師出十五種異見。師則有法與弟子不同,師與弟子通為十六種。如是六師有九十六種。」執佛教門,不入理故,以大斥小,則以小乘名為外道。故楞伽中,明於二乘,未見法無我理,言與外道同,為斥其滯,非奪方便也。

 

今文並通,上來諸意,無論邪正,皆入隨化。閻浮下,總結周遍,智遍知故。

善知識名遍行外道,十行已周,寄真實行,化境普周,名雖同,義別而德相成,遍行之名亦從此立。

 

入定觀機,由無作神通,故能遍至。由普門般若,故能在定普觀。

若約別者,無作無依,用而無住,普門般若,無法不窮。

城名都薩羅者,此城中出生無量歡喜之事,為喜出生,無作無依,故名也。善知識於閻浮提內,普門般若用,九十六種皆通達故。隨勝別配,實則義通。

 

善財參訪至此行位圓滿,當修迴向具足道種智,再在佛前勇敢發起十無盡願,也就是供養願、受持願、轉法輪願、修行願、成熟願、承事願、淨土願、不離願、利益願、正覺願,增上意樂,方能進入初地。善財續參初迴向位。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


善財參法行-第十九參(上)(中)(下)

善財參法行-第十九參(上)

 

善知識:不動優婆夷(寄九行-善法行)

 

法門: 求一切法無厭足三昧光明門

 

善財童子出妙光城,…正念思惟大光王教…悲泣流淚,念善知識實為希有…善財童子如是悲哀思念之時,彼常隨逐覺悟菩薩、如來使天,於虛空中而告之言:「善男子!其有修行善知識教,諸佛世尊悉皆歡喜…汝可往詣安住王都,即當得見不動優婆夷大善知識。」

 

 

 

善財童子承善知識教,悲哀思念時,勝緣印先印天。

 

晉本云:如來使天隨菩薩天,菩薩天是己業行之神。如來使天是佛力攝生神,修行位已著,皆有二天,常隨其人後。

 

 

 

善財童子從彼三昧智光明起,漸次遊行,至安住城,周遍推求不動優婆夷今在何所?

 

無量人眾咸告之言:「善男子!不動優婆夷身是童女… 善財童子聞是語已… 即詣不動優婆夷舍。入其宅內,見彼堂宇,金色光明普皆照耀,遇斯光者身意清涼。善財童子光明觸身,即時獲得五百三昧門…

 

 

 

不動優婆夷,寄善法行。

 

名不動者,自發心來,於一切法無不得定,煩惱二乘不能動故,亦令眾生心不動故。

 

以智修慈,故示以女。居王都者,王子位故。

 

王都名安住,智契實法,不為緣壞,名為安住。

 

思修前法生歡喜,因修得益,無濁曰無他,清淨曰自體,如是思惟下,推功歸友,至此偏悲者,修悲將滿故。

 

 

 

不動優婆夷以菩薩柔軟語慰諭善財,示以五法,舉五法者,亦同九地,當法師位,須廣知故。善知識所持內德,示五法門--

 

菩薩難摧伏智慧藏解脫門:有智則煩惱不可壞、取著無能勝,故云難摧伏。此智包容無羈,故名為藏。

 

菩薩堅固受持行門:謂遇惡眾生而能堪忍,入諸趣而心不迷,故堅固受持為行門。

 

菩薩一切法平等地總持門:法門深入,得法性地,則無不持矣。

 

菩薩照明一切法辯才門:外化由正思佛法、明照差別,故得辯才,能轉法輪。

 

菩薩求一切法無疲厭三昧門:近佛求法無厭足,一心求法不動搖,故云三昧。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

 

善財參法行-第十九參(中)

 

善知識:不動優婆夷(寄九行-善法行)

 

法門: 求一切法無厭足三昧光明門

 

善財童子言:「聖者!菩薩難摧伏智慧藏解脫門,乃至求一切法無疲厭三昧門,境界云何?」童女言:「善男子!此處難知。」

 

善財白言:「唯願聖者,承佛神力,為我宣說!我當因善知識,能信能受,能知能了,趣入觀察,修習隨順,離諸分別,究竟平等。」

 

優婆夷言:「善男子!過去世中有劫,名:離垢,佛號:脩臂。時,有國王名曰:電授,唯有一女,即我身是…

 

不動優婆夷告善財言:

 

「我從是來,常見諸佛,常見菩薩,常見真實善知識,常聞諸佛願,常聞菩薩行,常聞菩薩波羅蜜門,常聞菩薩地智光明門,常聞菩薩無盡藏門,常聞入無邊世界網門,常聞出生無邊眾生界因門,常以清淨智慧光明除滅一切眾生煩惱,常以智慧生長一切眾生善根,常隨一切眾生所樂示現其身,常以清淨上妙言音開悟法界一切眾生。

 

 

 

所持內德等者,所念五事,得斯五德,此優婆夷者,所有煩惱,應知亦然,十方眾生觀,彼佛便教發十種心:

 

應發不可壞心,滅諸煩惱。

 

應發無能勝心,破諸取著。

 

應發無退怯心,入深法門。

 

應發能堪耐心,救惡眾生。

 

應發無迷惑心,普入於一切諸趣受生。

 

應發無厭足心,求見諸佛無有休息。

 

應發無知足心,悉受一切如來法雨。

 

應發正思惟心,普生一切佛法光明。

 

應發大住持心,普轉一切諸佛法輪。

 

應發廣流通心,隨眾生欲施其法寶。

 

 

 

善知識成其所念福智故,今得菩薩難摧伏智慧藏解脫門。

 

以無退怯心,酬其所念總持故,得一切法平等總持門。

 

以救惡眾生,諸趣受生示神通因,菩薩堅固受持行門。

 

遍生五趣救惡眾生,是大神通,是菩薩行故。

 

求佛無厭,受法無足心,酬其三昧,得求一切法心無疲厭三門。

 

 

 

善知識示善財辯才無礙因,照明一切法辯門,以十句示因,所得五法之果。不動優婆夷所念福德,皆含藏智慧之中。成其所行,聚入九地善慧地之因。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

善財參法行-第十九參(下)

 

善知識:不動優婆夷(寄九行-善法行)

 

法門: 求一切法無厭足三昧光明門

 

善知識言,善男子,此處難知。善財白言:唯願聖者,承佛神力,為我宣說。優婆夷言:「過去世中有劫名"離垢",佛號"脩臂"。有國王名曰電授,唯有一女,即我身是…我於樓上仰觀星宿,於虛空中見彼如來如寶山王…我於彼佛所聞如是法,求一切智,求佛十力,求佛辯才,求佛光明,求佛色身,求佛相好,求佛眾會,求佛國土,求佛威儀,求佛壽命…發是心已來,經閻浮提微塵數劫…

 

 

 

不動優婆夷先明得法因緣,闡述本生因緣以彰深遠,舉往見佛為發心緣。善知識言我於夜分下,見佛瞻敬,為發心緣。聞佛妙香,得見佛無見頂相,先思佛功德為發心因,後念福智等,即前所得五法之因。神通自在,是堅固行願。

 

 

 

優婆夷言:「我唯得此"求一切法無厭足三昧光明",為一切眾生說微妙法,皆令歡喜。」

 

 

 

善知識於彼如來下,明發心得法,經久無違,即不違因,發心成益,即是得法。發十心成前因中所念五法,故得果中獲五法門。

 

初成智慧難摧,次成行願堅固。平等總持,成受法三昧。後辯才利物,是故上疏取斯十句,釋其所得五種法門。

 

 

 

優婆夷告善財言,善男子我於彼佛正等覺所下,正明發心堅固。我憶初發是心已來下,經久無違,不動之名因此而得。

 

佛勸發心能成前五事,有十種心,初成智慧、成神通、成三昧、成辯才。不動優婆夷求佛十力即求智慧,發心堅固即入求法三昧。求佛辯才,求佛光明,即是總持。總持以慧為體,故云光明,餘皆堅固受持行願,發是心已,下總結堅固。

 

 

 

不違智慧摧伏煩惱,略舉貪瞋,其癡惑含在邪執中。破諸邪執、忘我所故,受生不迷。常見諸佛,覺夢無替。受法無厭,正思法光,真俗並思,思而得定。

 

 

 

於門中先住持法輪,後唯除為生,即是轉法,流通法寶。能發十心通十願,所通妙行,拔生死苦。十中有一門,深入法門者,初事智決斷故不生疑,後理智照寂,故亡二想;諸想都寂,故為深入。

 

 

 

優婆夷告善財言,我從是來所見諸佛常得親近下,求法無厭,常聞菩薩地,明平等地總持門。前門即平等地,後即總持門,常聞菩薩普入下,二門圓滿。初明堅固行願,前門遍諸剎,後門盡生界,即難摧伏智慧藏。前門斷惑,後門生善,光照辯才,用辯之身,方能辯才正說。

 

 

 

不動優婆夷不起於座,正現先入定,唯入求法三昧,如諸菩薩摩訶薩,遊行虛空無所障礙,又如商客入大寶洲,又如漁師持正法網,如阿脩羅王,能遍撓動三有大城諸煩惱海。又如日輪、如滿月出現虛空,如大地普皆平等,如大風所向無礙,如轉輪王,遊行世間,以四攝事攝諸眾生。見有善根已成熟者,便即執取置菩提岸。

 

 

 

不動優婆夷從三昧起下,出定印述。然堅固受持、平等總持,為不空圓滿義故。辯才演法,即是十力智輪,非唯盡入。善財續參遍行外道,寄十行圓滿--真實行。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


善財參法行-第十八參(上)(中)(下)

善財參法行-第十八參(上)

 

善知識:大光王(寄八行-難得行)

 

法門: 菩薩大慈為首隨順世間三昧門

 

善財童子一心正念彼王所得幻智法門。思惟彼王如幻解脫…漸次遊行,或至人間城邑、聚落,或經曠野、巖谷、險難,無有疲懈,未曾休息。然後乃至妙光大城,而問人言:「妙光大城在於何所?」人咸報言:「"妙光城"者,今此城是,是"大光王"之所住處。」

 

 

 

善財童子歡喜踴躍,作如是念:

 

「我善知識在此城中,我今必當親得奉見,聞諸菩薩所行之行、出要之門、所證之法、不思議功德、不思議自在、不思議平等、不思議勇猛,聞諸菩薩不思議境界廣大清淨。」作是念已,入妙光城。

 

 

 

城名妙光者,前位悲增,今得無住妙慧,運眾生故。

 

王名大光者,慈定之智,無不該故。廣大願中,皆徹照故。

 

善財聞諸菩薩所行之行、所證之法、不思議功德、不思議自在、不思議平等、不思議勇猛,聞諸菩薩不思議境界廣大清淨。作是念已,入妙光城。

 

 

 

善財先思修善知識所教導,菩薩所行如幻作用,緣生性空。為幻法性,若約真性,從緣顯故。幻所依者,大般若說,乃至一法過涅槃者,亦如幻。

 

 

 

善財見此大城,以金、銀、琉璃、玻璃、真珠、硨磲、碼瑙七寶所成…八功德水盈滿其中,底布金沙,優缽羅華…遍佈其上…其城之內,十億衢道,一一道間,皆有無量萬億眾生於中止住…

 

其城復有無數摩尼網、無數寶鈴網…處處建立寶蓋、幢、幡。當此城中,有一樓閣,名:正法藏,阿僧祇寶以為莊嚴,光明赫奕最勝無比,眾生見者心無厭足,彼大光王常處其中。

 

 

 

善財所見城中種種莊嚴,原於一位真正修行者的修為所成。此參寄位修行相,難行能行,難能可貴。大光王寄八行-難得行,謂無障礙願力,乃能得故。

 

 

 

善財初見依報中,所見殊勝,其城之內,十億衢道,皆有無量萬億眾生於中止住,為表善知識累劫所修,欲明圓滿,豈世間十小由旬之所能受。故此中事物,皆應圓融表法,如理思之。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

善財參法行-第十八參(中)

 

善知識:大光王(寄八行-難得行)

 

法門: 菩薩大慈為首隨順世間三昧門

 

爾時,善財童子於此一切珍寶妙物,乃至男女、六塵境界,皆無愛著,但正思惟究竟之法,一心願樂見善知識。漸次遊行,見大光王去於所住樓閣不遠四衢道中,坐如意摩尼寶蓮華藏廣大莊嚴師子之座…一一道傍皆有二十億菩薩,以此諸物給施眾生,為欲普攝眾生故,為令眾生歡喜故…為令眾生拔諸邪見故,為令眾生淨諸業道故。

 

 

 

爾時,善財見敬咨問,為能見無染,漸次見大光王正報處,四衢道者,以四無量用四攝法,攝眾生故。四法通一切,業即是因,行修萬行等。

 

 

 

心地觀經云:「於法寶中有其四種:一者教法,二者理法,三者行法,四者果法。」菩薩修行之四法也。

 

大乘記法經云:「一不捨菩提心,二不捨善知識,三不捨堪忍愛樂,四不捨阿練若。」四攝法為菩薩所修行的道。四攝包括了四種,分別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淨名經》云:「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

 

 

 

上經云,菩薩了如幻時,不見眾生,乃至菩提涅槃。故經云,雖達三世平等,而不違分別三世。由此故能性相無得,以性融相,一法之中見一切法。菩薩知一切法,皆悉如幻從因緣起,於一法中解一切法,於多法中解了一法。

 

 

 

善財於王座前,見攝眾生,通情非情。一一道傍下,明能施人,即是助伴。

 

行者修學若依空門,如何隨順事理,思惟修習?若約非真,不得幻相。

 

為欲攝受諸眾生故,見幻無幻,方為見幻。

 

菩薩外行四攝法,內則以四無量心為根本,若能成就四攝法,則與眾生無限利。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

善財參法行-第十八參(下)

 

善知識:大光王(寄八行-難得行)

 

法門: 菩薩大慈為首隨順世間三昧門

 

大光王告善財言:「善男子!我淨修"菩薩大慈幢行",我滿足菩薩大慈幢行。我於無量百千萬億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所,問難此法,思惟觀察,修習莊嚴。我以此法為王、以此法教敕、攝受,以此法隨逐世間、引導眾生…

 

我已住此"大慈幢行",能以正法教化世間…此妙光城所住眾生,皆是菩薩發大乘意,隨心所欲,所見不同。或見此城其量狹小,或見此城其量廣大;或見土沙以為其地,或見眾寶而以莊嚴…此國土中一切眾生,五濁世時樂作諸惡。我心哀愍而欲救護,入於"菩薩大慈為首隨順世間三昧之門"。入此三昧時,彼諸眾生所有怖畏心、惱害心、怨敵心、諍論心,如是諸心,悉自消滅…咸來見王,歡喜敬禮。

 

 

 

人逐物一生,不得則惱,物有所得,又煩憂失去,永遠住在輪迴的煩惱城中。大光王告訴善財,若有眾生貧窮困乏,來至我所而有求索,我開庫藏恣其所取,而語之言:『莫造諸惡,莫害眾生,莫起諸見,莫生執著。汝等貧乏,若有所須,當來我所及四衢道,一切諸物種種具足,隨意而取勿生疑難。』

 

 

 

大光王從三昧起,告善財言:

 

「善男子!我唯知此"菩薩大慈為首隨順世間三昧門"。

 

如諸菩薩摩訶薩為高蓋,慈心普蔭諸眾生故。

 

 

 

法寶彌足珍貴,寶王如來性起品所載,譬如日出,先照一切諸大山王,次照一切大山而後金剛寶山,而後一切大地;佛陀教化眾生亦循如下之次第:菩薩摩訶薩、緣覺、聲聞、決定善根之眾生、一切眾生乃至邪定聚之眾生。

 

 

 

王告言下,授己法界,謂大慈為首而出,離染圓滿故。

 

以淨修"菩薩大慈幢行",於無量百千萬億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所,問難此法,思惟觀察,修習莊嚴。

 

大慈為首隨順世間,加順世者,本為物故,於無量下,善知識明得法因緣,問難是聞慧,隨順思惟是思慧,觀察是修慧。聞慧、思慧、修慧,以慧莊嚴此慈。

 

修習合在清淨之上,能摧慈障,名為清淨。清淨是除障,悟入是證理。

 

具智斷證,具法無緣,故云圓滿,即是莊嚴。

 

 

 

大光王告訴善財,善男子我以此法下,以法攝化。我國土中,以無畏攝。若有一切貧乏下,以財寶攝。此妙光城下,隨機遍攝。此國土中一切眾生五濁世時下,以三昧攝。後大光王,以定示,令其親?定之業用。

 

 

 

善知識入三昧中,行大慈幢行;出三昧,示善財大慈為首隨順世間三昧門。定力能令情與無情咸成勝益,同體大慈,乃物我無二故。善財依善知識教,續參不動優婆夷。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


善財參法行-第十七參(上)(下)

善財參法行-第十七參(上)

 

善知識:無厭足王(甘露火王) (寄七行-無著行)

 

法門:菩薩如幻解脫門

 

善財童子漸次遊行,經歷國土、村邑、聚落,至多羅幢城,問無厭足王所在之處,諸人答言:「此王今者在於正殿,坐師子座,宣佈法化,調御眾生,可治者治,可攝者攝,罰其罪惡,決其諍訟,撫其孤弱,皆令永斷殺盜、邪婬,亦令禁止妄言、兩舌、惡口、綺語,又使遠離貪、瞋、邪見。」

 

 

 

無厭足王寄七行-無著行。方便涉有,不迷於空,事理無滯,不捨不受,故名無著。於依教趣求中,先念教成益,後趣求後友。既入其國,必聞其政。

 

多羅者,此云明淨。幢者,建立。

 

無著行者,依般若淨明而立勝行。

 

王名無厭足者,如幻方便,幻無所著,故無疲厭心。

 

 

 

無厭足王坐法城正殿,示所修習。先念教成益,初歡喜為總,後如是專念生淨信心下,顯修成益,於中有二十心:

 

1.信樂所聞2.欣慶所得3.法樂怡神

 

4.諸根柔軟5.勇求進趣6.不取不生

 

7.悲智雙流8.以德嚴飾9.不著萬境

 

10.不礙起修11.萬累不拘12.不被心使

 

13.了無了相14.萬行修成15.不疑未聞

 

16.遍剎禮事17.以因嚴果18.智合十身

 

19.上求菩提20.念念入理。

 

 

 

善財遙見彼王坐那羅延金剛之座…前復有十萬猛卒…無量眾生犯王教敕,或盜他物,或害他命…身被五縛,將詣王所,隨其所犯而治罰之。或斷手足,或截耳鼻,或挑其目,或斬其首…發聲號叫,譬如眾合大地獄中。

 

善財見已,作如是念:「我為利益一切眾生,求菩薩行,修菩薩道。今者,此王滅諸善法,作大罪業,逼惱眾生,乃至斷命,曾不顧懼未來惡道。云何於此而欲求法,發大悲心救護眾生?」

 

作是念時,空中有天而告之言:「善男子!汝當憶念普眼長者善知識教。」

 

 

 

善財遙見彼王下,見十萬猛卒下,?其逆化。善財見已下,心生疑念,為求菩薩道而來,云何有此等相現?云何於此求法,而能大悲救護眾生?

 

 

 

善財雖常憶教,於此卻生疑,乃逆行難知故。瞋癡現損,故於第九參勝熱婆羅門,心生疑懼。今於此參又生疑怪,經此二調鍊後便成熟故,方明深玄者,通達非道為佛道故。

 

 

 

梁攝論戒學中,明菩薩逆行殺等,生無量福得無上菩提,要大菩薩方堪此事。此有二種:1.實行2.變化。

 

若實行者,了知前人必定作無間罪業,無別方便令離此惡,唯可斷命使其不作,又知前人若捨命已必生善道。菩薩自念:我行殺已,必墮地獄,為彼受苦,彼雖現受微苦,必得樂果。瑜伽菩薩地戒品之中,亦同此說。

 

若變化者,即當今經下,善財聞天語,空中有天而告之言:「善男子!汝當憶念普眼長者善知識教。」善財頓明法現,設敬諮問。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

善財參法行-第十七參(下)

 

善知識:無厭足王(甘露火王) (寄七行-無著行)

 

法門菩薩如幻解脫門

 

善財仰視而白之曰:「我常憶念,初不敢忘。」天曰:善男子!汝莫厭離善知識語,善知識者能引導汝至無險難安隱之處。善男子!菩薩善巧方便智不可思議,攝受眾生智不可思議…

 

 

 

《六祖壇經》云:「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

 

《起信論》云:「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無人知,不假方便,能自燒木,無有是處。眾生亦爾,雖有正因薰習之力,若不遇諸佛菩薩善知識等,以之為緣,能自斷煩惱入涅槃者,則無是處。」

 

 

 

天告示善財下,依教修證,依善知識教,以實顯權。善知識於菩薩下,示其所得,了生及法,非一般想像。善知識言緣生無性如幻化故,善男子﹗今我國土下,以幻化幻。以是當知,問於此教所設一切皆實,何以言化?答自力攝生一切皆實,逆行苦事須云權化,得此中意,化亦是實;實體遍故,實亦幻化。

 

 

 

阿那羅王執善財手,將入宮中,告言:「善男子!汝應觀我所住宮殿。」善財如語即遍觀察,見其宮殿廣大無比…種種莊嚴悉皆妙好。

 

阿那羅王告善財言:「我若實作如是惡業,云何而得如是果報、如是色身、如是眷屬、如是富贍、如是自在…我得菩薩如幻解脫。我此國土所有眾生,多行殺盜乃至邪見,作餘方便不能令其捨離惡業…斷其所作一切惡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

 

 

 

阿那羅王下,授己法界—初授法方便,執手同坐,示無間儀,表攝彼加行,令趣真故。後告言下,正示法界,令證相應。善知識告善財所得法門為如幻解脫門,如諸菩薩摩訶薩得無生忍,知諸趣,悉皆如幻。

 

如幻者,了生如幻故,以幻化幻,法門業用成勝益。

 

無生忍者,由了如幻,方證此忍,又入真實相無礙,當此忍故。

 

 

 

善財見勝熱婆羅門,四面火聚,中有刀山,高峻無極,此乃逆境。善財登山投火,得無盡輪法門,方證法王子位。忠禪師頌曰「童子尋求勝熱公,門庭別露一家風,刀山火聚方登跳,頓悟圓明色是空」。

 

此參無厭足王有十萬猛卒…無量眾生犯王教敕,或斷手足,或截耳鼻,或挑其目,或斬其首…發聲號叫,譬如眾合大地獄中,此亦逆境也。直待無厭足王執善財手入於宮中,方見其宮殿廣博莊嚴。

 

 

 

無厭足王(甘露火王)與七參休捨優婆夷,都有座寶莊嚴殿堂,大摩尼寶之所合成,百萬樓閣皆以妙寶之所合成,七寶階道,四面分佈,八功德水,湛然盈滿。休捨觀自在慈念之深,開敷樹華無可計數,慈悲無量。無厭足王現威猛相,引眾入無生殿。忠禪師頌曰「王者威嚴,獄吏嗔,剜心劈腹太愁人,逡巡引入無生殿,一曲後園桃李春」。

 

善財承善知識教續參第十八參大光王,寄八行-難得行。通過此參逆境的考驗,悲心增廣,無住妙慧,徹照廣大願中…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