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財參法行 (第九 ---十六參法行)

釋隆門 圓通法師



善財參法行-第十六參(上)(中)(下)

善財參法行-第十六參(上)

 

善知識:普眼長者(寄六行-善現行)

 

法門:令一切眾生普見諸佛歡喜法門

 

善財漸次而行,至"籐根國",推問求覓彼城所在。雖歷艱難,不憚勞苦,但唯正念善知識教,願常親近承事供養,遍策諸根離眾放逸。然後乃得見普門城,百千聚落周匝圍遶,雉堞崇峻,衢路寬平。

 

 

 

長者名"普眼"者,觀照般若,無不見故。入實相,眼即為門矣。

 

國名"藤根"者,藤根表深入於地,上發華苗。般若證深,能生後得智,後得智隨物轉,故取類於藤。

 

城名"普門"者,實相般若,無所不通、無法不入。

 

 

 

又以之為門,非真門矣。無門無入,為真入門。

 

賢首品云:「於眼根中入正定,於色塵中從定出。於一法中入正定,一切法中從定起,方為自在無礙普門。」

 

色入實相,色即為門。般若遍照,一中見多,以一法中具一切故,名為普眼。

 

 

 

普眼長者寄善現行,慧能顯發三諦之理,般若現前,名善現行。

 

善財遍策諸根離眾放逸,然後乃得見普門城,百千聚落周匝圍遶…

 

為揀眼見,所以云知,此如世親般若論釋。入謂證達,若依禪宗。

 

知心空寂名"知",見心空寂名"見"。然見亦見知,知即心體,忘緣寂照,真知見也。然後乃到普遍門城下,見敬諮問。見百千聚落周匝圍遶者,表眷屬般若,十千表萬行也。其城廣大等者,實相般若,周遍包容。般若雉堞,高峻無上,是佛大道。寬無不容,平無邪曲。

 

 

 

長者告善財言:「我知一切眾生諸病:風黃、痰熱、鬼魅、蠱毒,乃至水火之所傷害。如是一切所生諸疾,我悉能以方便救療。十方眾生諸有病者咸來我所,我皆療治,令其得瘥(癒也)。復以香湯沐浴其身,香華、瓔珞、名衣、上服、種種莊嚴,施諸飲食及以財寶,悉令充足無所乏短。」

 

 

 

長者告言下,授己法界,先能療病,即下化眾生。又明能合香,上供諸佛。

 

先明修學得法,後明法之業用。初,般若生德,如學於文殊,得法有二:1.醫方斷惑2.和香顯德。後因此了知下,顯其業用,先明醫方用,後顯知香用。風黃痰熱,內四大病,亦是病相。鬼魅蠱毒下,是外四大,亦是病因。若草毒水火,並為病緣。

 

 

 

顯治病由,由障菩提,故須治斷。初明身為病本,是病、是身。若使無身,當有何病?四大違反,因此病生,若了大空,病無依矣,今為不了故為病因。

 

明所起病相,略有四病,四種病中各有多相,為身之四病。然心病即是煩惱,貪嗔癡若迷狂心亂,是病之因,亦通病相。

 

 

 

言客病者,內四大病即是身病,外四大病即是客病。展轉相因者,或因身病而動心病,如因黃熱起貪嗔癡等,或因心病而起身病,因貪勞損、因嗔黃熱、因熱投水、因風墜崖,內貪嗔熾盛、在外遇傷損。如是等類,能令眾生身心受苦。佛經上說:「佛觀一杯水,八萬四千蟲。」婆沙論云:人全蟲成。善知識告善財言,一切眾生皆以無量極微下,辨微細塵毛皆為病本。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

善財參法行-第十六參(中)

 

善知識:普眼長者(寄六行-善現行)

 

法門:令一切眾生普見諸佛歡喜法門

 

普眼長者告善財言:各為如應說法—

 

為貪慾多者,教不淨觀。

 

瞋恚多者,教慈悲觀。

 

愚癡多者,教其分別種種法相…為欲令其修普賢行,說諸菩薩於一切剎、一切劫住,修諸行網。

 

 

 

由業所持,顯從緣無性現緣說,顯空無我。外假中空,外如四大,內如空大,終歸散滅,顯是無常。

 

淨名云:四大合故假名為身。四大無主,身亦無我,又此病起,皆由著我。斯即病因,故當遠離。

 

涅槃云:善男子。是身者不如摩羅耶山生於栴檀,亦不能生優?羅華、分陀利華、瞻婆羅華、摩利迦華、婆師迦華。九孔常流膿血不淨,生處臭穢,常與諸蟲共在一處。

 

 

 

涅槃云:譬如有王,畜四毒蛇,置之一篋,以付一人,仰令瞻養。是四蛇中,設一生瞋,則能害人。是人恐怖,常求飲食隨時守護。一切眾生四大毒蛇亦復如是。若一大瞋,則能壞人,與此同也。

 

然四大中,風輕地重,水冷火熱,性自相違,如四毒蛇,性相違害。置之身篋,違則害人,故次合云:一大不調,百一病起。

 

是故智者下,結勸觀察,令知病因。如實應觀,四大等空,空亦復空,病無依矣。

 

 

 

為欲令其具佛相好,稱揚讚歎檀波羅蜜…佛淨身,悉能遍至一切處故,尸波羅蜜…佛清淨不思議身,忍波羅蜜…如來無能勝身,精進波羅蜜…清淨無與等身,禪波羅蜜…顯現如來清淨法身,般若波羅蜜…佛世尊清淨色身,方便波羅蜜…為諸眾生住一切劫,願波羅蜜…現清淨身,悉過一切諸佛剎土,力波羅蜜…現清淨身,隨眾生心悉使歡喜,智波羅蜜…究竟淨妙之身,稱揚讚歎永離一切諸不善法。

 

 

 

文有十句,以十度因,成十身果,即菩提等十種身也。

 

善知識示所行持--先除身病,後治心病。治心,先明除惑,義通大小,其下令其成益,此唯大乘。普眼長者稱揚讚歎十波羅蜜行。

 

(一)施波羅蜜,有財施、法施、無畏施三種,施滿他心故,相好悅物。

 

(二)戒波羅蜜,戒遍止惡故,法身無垢,即應化法身。

 

(三)忍波羅蜜,忍能含納故,福德難思。

 

(四)精進波羅蜜,精勵進修而不懈怠,進策萬行故,威勢無勝。

 

(五)禪波羅蜜,攝持內意,使心安定,禪定寂照故,得無等等清淨菩提。

 

(六)般若波羅蜜,般若照理故,智身究竟,即智慧法身。

 

(七)方便波羅蜜,以種種方法,啟發其智慧,方便涉有故,色身隨化。

 

(八)願波羅蜜,常持願心,願窮來際故,願身住劫。

 

(九)力波羅蜜,培養實踐善行,判別真偽之能力,力能任持色身嚴淨諸剎。

 

(十)智波羅蜜,能了知一切法之智慧,智無不決故。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

善財參法行-第十六參(下)

 

善知識:普眼長者(寄六行-善現行)

 

法門:令一切眾生普見諸佛歡喜法門

 

長者告善財言:我又善知和合一切諸香要法。所謂:無等香、辛頭波羅香、無勝香、覺悟香…如是等香,悉知調理和合之法。

 

我持此香以為供養,普見諸佛,所願皆滿。

 

然此香時,一一香中出無量香,遍至十方一切法界一切諸佛眾會道場,或為香宮,或為香殿…處處充滿以為莊嚴。我唯知此"令一切眾生普見諸佛歡喜法門",如諸菩薩摩訶薩如大藥王…

 

 

 

香約五種,即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五香能顯出法身,又做五分法身香。

 

1.戒香:戒能防非止惡,經云:「戒住則法住。」持戒可得無量的功德利益。

 

2.定香:於善惡境界,自心不亂,不輕易受世間的五欲塵勞所左右。有定,能知所進止,能隨遇而安。

 

3.慧香:自心修行無礙,常以智慧觀照自性,轉迷為悟,不造作諸惡,稱為慧香。

 

4.解脫香:不思善,不思惡,自心無所攀緣,安然自在,沒有罣礙。 

 

5.解脫知見香:自心既對善惡無所攀緣,亦不沉空守寂,必須認識本心,廣學多聞、通達佛理,從初發心一直到圓滿菩提,真性毫不變易,稱為解脫知見香。

 

 

 

香之真實義,是以智慧火、燒幻化之柴薪,燃覺悟香,是真實的莊嚴佛身,是真實供養如來。這五分法身香,皆從自性上說,皆從功德上修,也就從自證自性法身來成如如佛性。

 

 

 

善財從具足信位開始南行,從第一位善知識教導念佛法門,佛者,覺悟也。然最初之悟需經得起考驗,以念佛之功,才能有第一參"憶念一切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見法門"的領會。從初發心開始,見佛歡喜,心中滿是喜悅。當善財續參第二位善知識時,卻不太順利,並不是按照既定的方式,而是在別峰相見,這破了善財的一分無明,原來以為已有所悟當已得解,然這才是修行的開始…第二參善知識海雲比丘告訴善財:「我初止住此海門國十有二年,常以十事觀察大海而為境界。」海雲比丘寄二住-治地住,治地有功,得普眼法門。他告訴善財:「我從於彼如來之所聞此法門,受持讀誦,憶念觀察。假使有人,以大海量墨,須彌聚筆,書寫於此普眼法門,不得少分,何況能盡!」

 

 

 

修行,是一門漫長又嚴謹的生命工程,不推算盡頭在何處,修行只為修行,不為什麼而修。十行位又叫作「十長養」,長養菩薩應該有的聖性,才能具足菩薩性德。此參寄六行-善現行的普眼長者,行饒益行,授己法界,先能療眾生病,即下化眾生。又明能合香,以戒定慧香,上供諸佛,引領大眾入"普見諸佛歡喜法門"。長者告訴善財,我持此香下,先供佛興願,後顯供成益,成大供故,令一切眾生普見諸佛供養歡喜法門者,身心病除,成二世樂,故皆歡喜。以香普供,得佛十身,則何佛不見。普眼長者告訴善財前往多羅幢城,續參無厭足王。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


善財參法行-第十五參(上)(中)(下)

善財參法行-第十五參(上)

 

善知識:法寶髻長者(寄五行-無癡亂行)

 

法門:菩薩無量福德寶藏解脫門

 

善財童子漸次而行,向"師子城",周遍推求"法寶髻長者"。

 

見此長者在於市中,遽即往詣,頂禮其足,遶無數匝,合掌而立,白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善哉聖者!願為我說諸菩薩道,我乘此道趣一切智!」

 

 

 

城名師子宮者,禪定無亂,如彼深宮,處之所作決定無畏,故名師子。

 

法寶髻者,如綰髮於頂,綰攝諸亂,居心頂故,離於癡亂。

 

而言寶者,乃有多義1.淨無惑亂2.明無癡翳3.無缺減4.威勢起用5.可貴為尊。法喻雙明為法寶髻。

 

行者,以慧資定,靜無偏漏,動不離寂,名無癡亂行。

 

善財見敬諮問長者在於市中,市中見者,表處?亂中、常定故。

 

 

 

長者執善財手,將詣所居,示其舍宅,作如是言:「善男子!且觀我家。」

 

善財見其舍宅,清淨光明,真金所成,白銀為牆…碼瑙寶池香水盈滿,無量寶樹周遍行列;其宅廣博,十層八門。

 

 

 

長者下,授己法界。於中執手將引,即授法方便,顯加行智,歸正證故。長者示其所住,即正授法界,法界即是棲神所故。善財於中觀察,先總觀舍宅,後別?樓閣。問答因緣,顯正證入,即後得智。

 

十層八門者,各有三義--

 

1.通約所修之道,以八正為門,八正通入於諸位故。

 

2.約所依之道,即以八識為門,於眼根中入正定故,根若能入,境則可知。

 

3.約教顯理,即四句入法,教理各四,故有八門。

 

謂若失"意",有空俱泯,便成四謗。得"意"通入,並稱為門,尋教得解,即教四門。於理得解,即理四門。

 

 

 

尋教得解,約詮旨以為二,存泯不同,教即四門,約教為信行,約理為法行。

 

四門存泯不同,以為八耳:

 

1.門者,見心妙有,而入法界,則是有門。若取有,即拂有相,名非有門。

 

2.空者,知法空寂,即是空門。以空為空門,便權說非空門。

 

3.若謂妄惑本空,真智不空,即亦有亦空門。說妄因真立,妄無妄源,真對妄宣,真非真矣,則雙存雙亡、亦有亦非有、亦無亦非無。

 

4.若欲言其有,無相無名。欲言其無,聖以之靈為非,有非則無門。若滯雙非,未逃戲論,故復拂之。

 

 

 

為遮、為有,但有所表。雙非而言思亦絕,名非非有、非非無門,故有八門。

 

得"意"為門,失"意"為非門,亦非非矣。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

善財參法行-第十五參(中)

 

善知識:法寶髻長者(寄五行-無癡亂行)

 

法門:菩薩無量福德寶藏解脫門

 

善財入已,次第觀察。見最下層,施諸飲食。見第二層,施諸寶衣。見第三層,佈施一切寶莊嚴具…見第九層,一生所繫諸菩薩眾於中集會。見第十層,一切如來充滿其中,從初發心,修菩薩行,超出生死,成滿大願及神通力,淨佛國土道場眾會,轉正法輪,調伏眾生。如是一切,悉使明見。

 

 

 

於其宅內下,別?樓閣,別明十層,然有三義,一表十地,二即十行,三總不表。一表十地:

 

初地檀增,迴向中,施食居第一。

 

二地持戒,著慚愧衣,攝善法戒,以為資財。

 

三地忍增,以為嚴具。

 

四地精進道品,為內眷屬,進策萬行,為上珍寶。

 

五地文顯,欲?前後成十地故。從真入俗,說法利樂,真俗無違,為最勝論。得於義持陀羅尼門,禪定偏增云諸三昧。善達五明云世明智,真俗決定名為印行。

 

六地由得般若現前,成就智慧。

 

總中皆是六地之德,別顯十六門:1.照體即寂而無不包2.即寂之照無機不鑒3.外緣不轉4.內照無求5.惑境不摧6.遍摧諸惑7.順教普攝8.含德甚深9.見法無依10.契理行行11.巧化無盡12.證隨俗門13.窮四辯才14.照物心行15.寂照雙運16.廣布法雲。

 

七地有殊勝智知諸教法。菩提分法無不皆具,功行已滿求入八地,為出離門。

 

八地得念不退無功用道。三種世間皆得自在,後現一切佛下。

 

九地法師位故。一音頓演,第九層中,亦有二位。

 

十地等覺。俱為一生,第十層中,即如來位。

 

 

 

二即十行:

 

以其十行即十度故。前七文顯,八大願所成神通等故。九一生所繫,為最上力,善法行故。十唯至如來,智度始圓,為真實故。此即當位自攝諸位,十行纔滿即作佛故。

 

 

 

三者總不表位。此菩薩以行就機,現居勝報,漸次增勝,十顯無盡。先因後果,總上三義,因果行位無盡法門,為閣為宅,以彰法界。

 

 

 

樓閣巍峨,別明十層,一生所繫諸菩薩眾於中集會;行者一生所修,以六度為行、智慧為導,離於癡亂,莊嚴自家寶莊嚴樓閣。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

善財參法行-第十五參(下)

 

善知識:法寶髻長者(寄五行-無癡亂行)

 

法門:菩薩無量福德寶藏解脫門

 

善財見是事已,白言:「聖者!何緣致此清淨眾會?種何善根獲如是報?」

 

長者告言:「善男子!我念過去,過佛剎微塵數劫,有世界,名:"圓滿莊嚴"。

 

佛號:"無邊光明法界普莊嚴王如來"、應、正等覺,十號圓滿。彼佛入城,我奏樂音,並燒一丸香而以供養,以此功德迴向三處。我唯知此"菩薩無量福德寶藏解脫門"。如諸菩薩摩訶薩,得不思議功德寶藏,入無分別如來身海,受無分別無上法雲,修無分別功德道具,起無分別普賢行網…

 

 

 

菩薩等者,世間三寶,蘊積十重之中,故云寶藏。常用無盡,是為無量福德。當法顯勝,故功德寶藏皆不思議。總句入無分別,下別明,由無分別而具法,故不思議。

 

 

 

爾時善財見如是等下。問答因緣。答中四:1.舉昔佛興2.?佛興供3.發興善願4.結果酬因。如來十號略釋—

 

1.言如來者,萬法雖異,一如是同。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2.應供者,至道良田,能生妙果。3.正遍知者,如其勝義,覺一切法。知無不周,鑒無邪僻。4.明行足者,身口意業,隨智慧行,即以明行,而為具足。足謂定慧,與慧俱行皆圓足故。5.善逝者,上昇最極永不退還。6.世間解者,解結縛故,世界有情一切品類,無不達解。7.無上士者,人中最勝,莫之與等。8.調御丈夫者,身口意諸惡,佛能伏之。9.天人師者,瑜伽云,為實眼故,為實智故,為實法故,與顯了義為開導故,乃至能正教誡,教授天人,令其出離一切苦故。10.佛者,能正開覺。故名為佛。具上十德,為世所尊,故名世尊。

 

 

 

第六參海幢比丘從三昧出,告善財言:此三昧名"普眼捨得",又名:"般若波羅蜜境界清淨光明",又名:"普莊嚴清淨門"。海幢比丘當位攝盡,前寄第六位攝此寄第五位,攝前約正報,此約依報,攝者皆顯位勝前故。此菩薩以行就機,現居勝報,漸次增勝,十顯無盡。

 

 

 

法寶髻長者初以物施,次集法施,次得法,後現勝德,先因後果。因果行位等法,以為長者之宅,於問答因緣中,先問後答,迴向三處者,謂離貧窮,招前四層之報,二三兩果,即後六重一丸之微,因願力故報勝,又表萬行融通。

 

 

 

發起向佛,則隨一行,無不具矣,何果不階。果德得彰,乃行者之願,善財續參普眼長者。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


善財參法行-第十四參(上)(下)

善財參法行-第十四參(上)

 

善知識:明智居士(寄四行-無屈撓行)

 

法門: 隨意出生福德藏解脫門

 

善財漸次而行,至大興城,周遍推求明智居士…

 

善財見彼居士在其城內市四衢道七寶臺上,處無數寶莊嚴之座。

 

其座妙好,清淨摩尼以為其身,金剛帝青以為其足,寶繩交絡,五百妙寶而為校飾。

 

 

 

明智居士寄無屈撓行,勤無怠退故。

 

依前修治,續參城名大興者,起大精進故。精進能令諸度具足,乃至終成最後智。

 

明智者,精進必具智目為導故。

 

善財於四衢道上見到明智居士,見敬咨問。

 

四衢者,處暄囂不撓,對境無妄,則精進無涯,無不通矣。

 

 

 

長者告言:「善男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人難得…我得"隨意出生福德藏解脫門",凡有所須悉滿其願…

 

所謂:為得美食而充足者,與說種種集福德行、離貧窮行…為得好飲而充足者,與其說法,令於生死,捨離愛著,入佛法味。為得種種諸上味者,與其說法,皆令獲得諸佛如來上味之相。為得車乘而充足者,與其宣說種種法門,皆令得載摩訶衍乘。

 

為得衣服而充足者,與其說法,令得清淨慚愧之衣,乃至如來清淨妙色…既聞法已,還歸本處。

 

 

 

善知識先指同益,後正授法。今初生如來家者,前同四住,從聖教生,後同四地。

 

初寄出世於如來家轉而增上,累增資糧而能饒益,故云增長白法等。

 

後善男子,我得隨意下,正授法界。

 

 

 

初定心詣理,為仰視空。信手能承,故入掌內。兼親手施,故云施與。

 

別明法施,別約五事1.食2.飲3.味4.舟車5.衣服。

 

初以一施食而成十行,一食具十,以表無盡。

 

飲者,1.止渴愛2.得深法。

 

味者,1.得法味2.得上味。

 

舟車者,1.明所越度2.以乘能度。

 

衣服者,1.慚愧蔽醜2.妙色為嚴。

 

此皆應生無盡,如迴向說。

 

 

 

善知識告善財所證法門下正示法界—

 

先舉名,財法無盡,蘊在虛空,名福德藏。

 

隨意給與,故云出生。隨意給施,故名隨意出生福德藏,亦表見空無不備故。

 

顯見於空,無所不備,離身心相,精進成故。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

 

善財參法行-第十四參(下)

 

善知識:明智居士(寄四行-無屈撓行)

 

法門: 隨意出生福德藏解脫門

 

居士為善財童子示現菩薩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已,告言:「善男子!我唯知此"隨意出生福德藏解脫門"。如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寶手,遍覆一切十方國土,以自在力普雨一切資生之具。

 

雨種種色寶、種種色瓔珞、種種色寶冠、種種色衣服、種種色音樂、種種色華、

 

種種色香、種種色末香、種種色燒香、種種色寶蓋、種種色幢幡。

 

遍滿一切眾生住處,及諸如來眾會道場,或以成熟一切眾生,或以供養一切諸佛。

 

 

 

善財於中先見眾集,後見長者廣施財法。先施財,後施法。

 

善知識示現"隨意出生福德藏解脫門",如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寶手,遍覆一切十方國土,以自在力普雨一切資生之具。

 

"寶手菩薩"能滿足世間的成就,宛如如意寶珠能滿一切願。

 

〈十地品〉云:「菩薩摩訶薩從初地乃至第九地,以如是無量智慧觀察覺了已,善思惟修習,善滿足白法。集無邊助道法,增長大福德智慧。廣行大悲,知世界差別。入眾生界稠林,入如來所行處,隨順如來寂滅行。」

 

 

 

大集地藏十輪經云:「增長慧捨、妙定、安忍、方便、覺分聖諦光明、趣入大乘正道、法明、成熟有情,增長大慈大悲,增長一切白法,增長妙稱遍滿三界。」

 

 

 

明智居士告善財言,於此南方,有一大城名:"師子宮"。彼有法寶髻長者,汝可往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前參善知識具足優婆夷,法門為"菩薩無盡福德藏解脫門",其"福德藏"是從一個很小的器皿中,隨諸眾生種種欲樂,可以出生種種美味飲食;得到飲食的眾生,能修行證果。

 

 

 

此參明智居士,法門為"隨意出生福德藏解脫門"。行者修學,當有無量智慧觀察覺了,以菩提心策勵精進行,以種種善行,廣修種種福德,猶如能納福德之藏,如此方能行饒益,又具足功德,猶如虛空,故福德藏隨意出生。善知識勉善財續參法寶髻長者,寄無癡亂行,法門為"菩薩無量福德寶藏解脫門"。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

 

 


善財參法行-第十三參(上)(中)(下)

善財參法行-第十三參(上)

 

善知識:具足優婆夷(寄三行-無違逆行)

 

法門:菩薩無盡福德藏解脫門

 

漸次遊行,至海住城,處處尋覓此優婆夷。

 

彼眾人咸告之言:「善男子!此優婆夷在此城中所住宅內。」

 

善財聞已,即詣其門…善財入已,見優婆夷處於寶座…

 

於其宅內,敷十億座,超出人、天一切所有,皆是菩薩業力成就。

 

宅中無有衣服、飲食及餘一切資生之物,但於其前置一小器。

 

 

 

"具足優婆夷"寄無違逆行,忍順人、事、物理,故無違逆行。

 

城名"海住"者,近海而住故,安住於忍,猶如大海無不包容。

 

名具足者,無有一切資生之物,但前置一小器,一器之中無物不具,隨求皆得。

 

為說法故,忍器遍容一切功德,由忍惡言故具足忍辱柔和,以女相表也。

 

 

 

復有一萬童女圍遶…彼諸童女,身出妙香,普熏一切;若有眾生遇斯"香"者,皆不退轉。無怒害心,無怨結心,無慳嫉心,無諂誑心…無高慢心,生平等心,起大慈心…離貪求心。聞其音者,歡喜踴躍;見其身者,悉離貪染。

 

 

 

淨名云:香氣住當久如?維摩詰言,至此飯消。

 

曰:此飯久如當消,此飯勢力,至於七日,然後乃消。

 

又阿難,若聲聞人,未入正位,食此飯者,得入正位,然後乃消。

 

已入正位,得心解脫。若未發大乘之意,及至發意乃消。

 

已發意,得無生忍。已得無生忍,至一生補處,皆有食此飯者,然後乃消。

 

此乃以悲熏食,得涅槃果;以果名因,為甘露味。

 

 

 

優婆夷即告善財言:善男子!我得"菩薩無盡福德藏解脫門"。

 

能於如是一小器中,隨諸眾生種種欲樂,出生種種美味飲食,悉令充滿。假使百眾生、千眾生…乃至不可說不可說眾生…隨其欲樂悉令充滿,而其飲食無有窮盡亦不減少。如是種種上味、床座、衣服、臥具、車乘、華、鬘、香…珍寶、瓔珞…上妙資生之具,隨意所樂悉令充足。

 

 

 

善知識即下正示法界。

 

初舉法門名體,器中出物,法忍稱性之所招故。

 

興福無盡,故稱法界福之所招故。

 

 

 

初總明法性之具,謂此一即是多,此小是即大之小,融同法界。

 

無盡緣起故,用無不應,應無不益,而其法界,體無增減。

 

又表忍必謙卑,故小而大容。內空,外假為器;忍能包含無外,故隨出無盡。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

善財參法行-第十三參(中)

 

善知識:優婆夷(寄三行-無違逆行)

 

法門:菩薩無盡福德藏解脫門

 

優婆夷言:善男子!假使東方一世界中,聲聞、獨覺食我食已,皆證聲聞、辟支佛果,住最後身…

 

又,善男子!東方一世界,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中,所有一生所繫菩薩食我食已,皆菩提樹下坐於道場,降伏魔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初正顯業用,次令見同益。初益眾生,次益二乘,後益菩薩。

 

先顯飲食,後如出飲食下,舉一例餘,善男子假使東方下…明益二乘。

 

二乘雖則不立忍名,亦忍人空,同入法性,盡無生故。

 

 

 

又善男子如東方下…後益菩薩。

 

約事,出生種種甘美下,別顯益菩薩事,如受乳麋食已便證無上菩提,能令施者成檀波羅蜜。

 

約法,謂餐上品寂滅之忍,得菩提故。

 

 

 

優婆夷言:「善男子!汝見我此十千童女眷屬以不?」

 

答言:「已見。」

 

優婆夷言:「此十千童女而為上首,如是眷屬百萬阿僧祇,皆悉與我同行、同願、同善根…同能現見一切法門、同住菩薩清淨行地。

 

是十千童女,能於此器取上飲食,一剎那頃遍至十方,供養一切後身菩薩、聲聞、獨覺,乃至遍及諸餓鬼趣,皆令充足…

 

 

 

今文中但舉其極,云最後身食得菩提,應具入地無生忍等。

 

善知識令善財目驗,意在見證,非在言說。

 

 

 

《維摩詰經》云:先示受食法也。

 

此飯大悲之果,悲意所設、悲心所興,故名大悲所薰。

 

以限意食之則不能消,若知此飯大悲所成不可思議,發道心而食者,則消報施主恩,無限閡也。

 

大悲所熏者,使人得悟;飯出大悲,即無限矣。有所設限,即不消也。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

善財參法行-第十三參(下)

 

善知識:具足優婆夷(寄三行-無違逆行)

 

法門:菩薩無盡福德藏解脫門

 

優婆夷告善財言:「善男子!我唯知此"無盡福德藏解脫門"。」

 

如諸菩薩摩訶薩一切功德,猶如大海甚深無盡,猶如虛空廣大無際,如如意珠滿眾生願,如大聚落所求皆得,如須彌山普集眾寶,猶如奧藏常貯法財,猶如明燈破諸黑闇,猶如高蓋普蔭群生。

 

 

 

身是無盡福德藏之器也,出生猶如虛空廣大無際、滿眾生願。

 

此中曰一小器中,隨諸眾生種種欲樂,如應出種種甘美上好飲食色香味觸,皆悉充足。

 

 

 

問云:香飯是色法,云何斷惑?

 

釋曰:豈有色法,性能斷惑,但以香飯資發觀智,能斷煩惱,非是食體,即能斷惑。

 

 

 

《涅槃經》中,亦以涅槃將喻甘露,其飯香氣,即表大悲。體起用,熏眾生故。

 

今此寄三行-無違逆行位,表於忍,能忍是智,所忍是理,廣說利他,大悲熏也。

 

然得忍則消,殊為淺近。

 

 

 

此參中善財初見外依報,入已見善知識正報端正可喜,忍之報故。

 

其宅中見內依報,復明見眷屬,乃忍辱正能招眷屬故。

 

於中歎其福德藏門,為身出妙香彰其妙用,令諸眾生皆成忍辱柔順之心,此與第三地調柔果中之十心,多分相似。

 

 

 

優婆夷告善財續參"大興"城。名曰"明智"居士。

 

明智長者寄無屈撓行,乃依前修治而來,起大精進行。

 

明智者,精進行需有智目為導故。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


善財參法行-第十二參(上)(下)

善財參法行-第十二參(上)

 

善知識:自在主(寄二行-饒益行)

 

法門:一切工巧大神通至光明法門

 

善財童子受善見比丘教已,…向名聞國,周遍求覓自在主童子。

 

時,有天、龍、乾闥婆等,於虛空中告善財言:「善男子!今此童子在河渚上。」

 

善財即詣其所,見此童子,十千童子所共圍遶,聚沙為戲。善財見已,頂禮其足…

 

 

 

自在主者,三業無非,六根離過,故得自在。以戒為主矣,戒淨無染,故云童子。

 

國名曰名聞者,謂初依教趣求,能持淨戒,現世果故。

 

河渚上,若持淨戒,於生死愛河,不漂溺故。

 

 

 

自在主寄饒益行者,三聚淨戒,能益自他,故云饒益。

 

戒經云:明人能護戒,能得三種樂,名譽及利養,死得生天上。

 

《法華經》云:「若於曠野中,積土成佛廟;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

 

不持戒者,疏漏之處,成可犯之境。

 

由持戒故,福河常流注,於無盡境皆發勝福。

 

 

 

善財見即禮敬,謂已具前參功德。

 

求問善知識,問中見聚沙者,即見悟恆沙功德,由戒積集故。

 

 

 

自在主言:「善男子!我昔曾於文殊師利童子所,修學書、數、算、印等法,即得悟入一切工巧神通智法門。我因此法門故,得知世間書、數、算、印界處等法,亦能療治風癇、消瘦、鬼魅所著,如是所有一切諸病…亦善調鍊種種仙藥,亦善營理田農商估一切諸業…又善別知眾生身相…此人應得聲聞乘道,此人應得緣覺乘道…

 

 

 

《瑜伽師地論》云五明是「一切菩薩正所應求」。

 

五明處學,即內明、醫方明、工巧明、聲明、因明。

 

 

 

戒經云:當觀如是處,有智勤護戒,戒淨有智慧,便得第一道。

 

自在主昔曾於文殊師利童子所修學,智能護戒者,文殊主智故。

 

自在主告訴善財,我於因下,明業用。

 

自在主依文殊修者,顯有智方能護戒故。

 

修學如算數等者,算無量由旬廣大沙聚,約所表者—

 

書者,為詮止作,為持、為犯,了了分明。

 

數者,四重、十重,乃至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為持犯否,皆悉能知。

 

算者,一一之因,若持若犯,得果多少故。

 

印者,持犯善惡,感果決定故。

 

相者,即是教相,若制若聽,皆無差故。

 

得工巧者,善巧護持故。神通者,無所擁故。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

善財參法行-第十二參(下)

 

善知識:自在主(寄二行-饒益行)

 

法門:一切工巧大神通至光明法門

 

自在主童子告善財言:

 

善男子!我亦能知菩薩算法。所謂:一百洛叉為一俱胝,俱胝俱胝為一阿庾多…波頭摩波頭摩為一僧祇,僧祇僧祇為一趣…無等轉無等轉為一不可數…不可量轉不可量轉為一不可說…此又不可說不可說為一不可說不可說轉。

 

 

 

自在主童子言:我以此菩薩算法,算無量由旬廣大沙聚,悉知其內顆粒多少。亦能算知東方所有一切世界種種差別次第安住。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亦能算知十方所有一切世界…一切業名、一切菩薩名、一切諦名,皆悉了知。

 

 

 

古德言:「 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佛陀宣說八萬四千法門,法法皆能令眾生通達究竟涅槃。悟道乃月現,指月為行慈。《圓覺經》:「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復如是。」佛說一切法,為了度化一切眾生回歸自性,究竟解脫。

 

 

 

若持淨戒,不入生死愛河,又前明示自在主童子聚沙為戲者,微細之過亦不違犯,恆沙功德由戒集故, 

 

文中先舉能數之數,後顯所數之法。

 

初文有一百四十四數,加前從一至十及與百千,則有一百五十六數。下等十十變,中等百百變,上等倍倍變;復以此菩薩所知下,明所數之法,正示法界。

 

(註:百洛叉為一俱胝=洛叉俱胝,皆梵語數法名也。或十萬為一洛叉。百萬為一洛叉或萬萬為一洛叉。依此方孫子算經云十十為百。十百為千。十千為萬。自萬至億有三等上中下數變之也。)

 

 

 

自在主童子告善財言:「善男子!我唯知此"一切工巧大神通智光明法門"。如諸菩薩摩訶薩,能知一切諸眾生數、諸法品類數、諸法差別數…而我何能說其功德…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名曰:"海住"大城。有優婆夷,名為:"具足"。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梵本意云:佛力加我,讚諸菩薩亦不能盡,況我自力。

 

達磨經偈:「阿陀那識甚微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

 

楞伽經云:如修行者入禪三昧,微細習氣轉、而不覺知,而作是念:「識滅然後入禪正受」。

 

實不識滅、而入正受,以習氣種子不滅故。不滅,皆顯二乘,乃不知義也。

 

 

 

楞伽云:唯有修行如實行者,以智慧力了諸地相,善達句義,無邊佛所,廣集善根,不妄分別自心所見,能知之耳。斯即地前,以處知不知之間,故略無耳。既有五明,後別舉醫方,治內煩惱,其中所言豈能盡知一切諸佛者,唯至普賢,方嘆佛德。故善財自勉續參十三參優婆夷,寄三行-無違逆行。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


善財參法行-第十一參(上)(中)(下)

善財參法行-第十一參(上)

 

善知識:善見比丘(寄初行-歡喜行)

 

法門:菩薩隨順燈解脫門

 

此參進入十行位修持,在菩薩五十二階位修行中,十行位又叫作「十長養」,長養菩薩應該有的聖性,才能具足菩薩性德。

 

這個階段所要做的修持就是--努力發起聖性把我執降伏,也就是把凡夫習性消除掉,學習、轉化成菩薩種性,讓凡夫習性不會再現行,才算是十行位性種性的修證圓滿。

 

 

 

善財受善知識教,漸次遊行,至三眼國,於城邑聚落、村鄰市肆、川原山谷、一切諸處,周遍求覓善見比丘。

 

 

 

出住位、入行位的第一位善知識—善見比丘。

 

國名為三眼者,為行首,復開導自他,如目導餘根,故名為眼。

 

財施無著,成於慧眼;無畏之施,成於慈眼;法施開於法眼。

 

以此三眼,見無不善,施行內成,勝報外現,以此善行皆得出離。

 

 

 

見善見比丘在林中,經行往返,壯年美貌,端正可喜。其髮紺青右旋不亂,頂有肉髻…七處平滿…其身殊妙如淨居天,上下端直如尼拘陀樹,諸相隨好,悉皆圓滿,如雪山王種種嚴飾,目視不瞬,圓光一尋。

 

 

 

善見比丘寄歡喜行者,施悅自他,故名歡喜。

 

萬行建立,森聳名林,即事造修,循環無間,為經行往復,居行之首。

 

善財先見勝相,同佛相者,謂如說修行,順佛果故。

 

於中七處平滿者,兩手、兩足、兩肩、身殊妙如淨居天者,即師子相矣。

 

 

 

智慧廣博猶如大海,於諸境界心無所動…得佛所行平等境界,大悲教化一切眾生,心無暫捨。為欲利樂一切眾生,為欲開示如來法眼,為踐如來所行之道…

 

智慧下明其心相,即止觀雙運—

 

止過、則沉,智過、即舉。

 

不沉不舉,則正受現前;不智不愚,則雙契中道。

 

起念止觀,皆成動轉,雙非亦遣,則離戲論。

 

止觀雙運,而無心寂照,則一切皆息,為踐如來所行之道。

 

隨所履道,即是法門。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

善財參法行-第十一參(中)

 

善知識:善見比丘(寄初行-歡喜行)

 

法門:菩薩隨順燈解脫門

 

此參中善財初見善知識於林中經行往返—

 

往者,去也、起也、動也。

 

返者,來也、滅也、靜也。

 

返本還源,即往復無際,非唯往者。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中,善勝天子問文殊師利:云何名修菩薩道?

 

文殊師利初說雙行之行,次云有往有復--

 

觀諸眾生心所樂欲,名之為往,隨其所應而為說法,名之為復。

 

自入三昧,名之為往,令諸眾生得於三昧,名之為復。

 

以方便出於生死名之為往,又令眾生而得出離名之為復…

 

堅發誓願名之為往,隨其誓願拯濟眾生名之為復。

 

發菩提心願坐道場名之為往,具修菩行之行名之為復。

 

是名菩薩往復之道。

 

 

 

無量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釋、梵、護世、人與非人前後圍遶。主方之神隨方迴轉引導其前,足行諸神持寶蓮華以承其足…無垢藏須彌山神頭頂禮敬曲躬合掌,無礙力風神雨妙香華,春和主夜神莊嚴其身舉體投地,常覺主晝神執普照諸方摩尼幢住在虛空放大光明。

 

 

 

華嚴經孔目章舉—

 

1.器世間,指三千世界,此乃如來所化之境。

 

2.眾生世間,指如來所教化之機眾。

 

3.智正覺世間,指如來能化之智身。

 

《華嚴經.探玄記》舉五蘊世間與眾生世間同義。

 

有情世間與器世間等正報與依報。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中闡各世間主,以十法圓滿,性德各具,一智了物心,如空入色,光照身器,如日合空,身遍器中,如像在鏡。

 

世間主,力能攝此身,此身之性,等世間故,名普入。

 

所入之處,即為宮殿,所變影像--緣境者,種子根身,色為所現—影通內外,外即五塵、內即五根,名無得物之功,皆嚴法界而無嚴者。故《金剛經》云:莊嚴佛國土,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雖復莊嚴,無能嚴心,則稱實理,事理無礙,方真嚴也。

 

此中為初行位,寄歡喜行,佛歡喜故,各方世間主咸放大光明。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

善財參法行-第十一參(下)

 

善知識:善見比丘(寄初行-歡喜行)

 

法門:菩薩隨順燈解脫門

 

善財童子詣比丘所求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 

 

善見答言:「善男子!我年既少,出家又近。我此生中,於三十八恆河沙佛所淨修梵行…亦見彼佛成道說法,各各差別…亦知彼佛本所興願,以"三昧願力"嚴淨一切諸佛國土,以"入一切行三昧力"淨修一切諸菩薩行,以"普賢乘出離力"清淨一切佛波羅蜜。善男子!我經行時…

 

一念中,一切十方皆悉現前,智慧清淨故…一念中,不可說不可說一切三世海皆悉現前,得了知一切世界中一切三世分位智光明願力故。

 

 

 

善見比丘答善財言,正示法界,初示依緣得法,下顯法業用—

 

初入行位,故云年少,創離十住之家,名為出家。

 

善見比丘告善財,我此生中,於三十八恆河沙佛所淨修梵行。

 

此生者,略有二義:

 

1.念劫圓融故,如第八參善知識毘目瞿沙仙人。

 

2.初入解、行未深故,供三十八恆河沙佛,過前慈行童女之於三十六恆河沙佛所求法。

 

 

 

此明所修,聽聞下所作成益,於中初自修願智行,次見果用,後知佛修因。

 

總云一念者,以得無依無念智故,無法不現。

 

 

 

善見比丘告善財言:

 

「善男子!我唯知此菩薩隨順燈解脫門。

 

如諸菩薩摩訶薩如金剛燈,於如來家真正受生…觀諸世間咸對目前,演深法藏如海無盡,放大光明普照十方。若有見者,必破一切障礙大山,必拔一切不善根本,必令種植廣大善根。

 

 

 

隨順燈解脫者,無念之智,順法順機,無不委照。所照法界,體無有盡,故得一念,一切現前。

 

金剛智燈,親證真如,為"真"、"正"、"受生"。

 

隨順常照不懈,故比金剛,次生如來家,有五種勝顯現—

 

生家勝,生真如家,則常照矣。無生忍家,無念照矣。

 

成就常命,即報命勝,同理常故,即金剛義。

 

內智勝,如於所證,亦盡滅故,即是燈義。

 

報體勝,法性成身,相不遷故,亦金剛義。

 

普能示現下,明業用勝。對上隨順,以是即體之妙用故,無壞無比。

 

善財悟隨順燈解脫門,施悅自他,續參下一參善知識-自在主童子。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


善財參法行-第十參(上)(下)

善財參法行-第十參(上)

 

善知識:慈行童女(寄十住-灌頂住)

 

法門:般若波羅蜜普莊嚴門

 

善財漸次南行,至師子奮迅城,周遍推求慈行童女。

 

聞此童女是師子幢王女,五百童女以為侍從,住毘盧遮那藏殿,於龍勝栴檀足金線網天衣座上而說妙法。

 

"師子奮迅",謂如獅子奮迅,奮掙塵土,超越前後疾走之諸獸。獅子奮迅之時,諸根開張,身毛皆豎,現其威勢,哮吼之相令餘獸類失威竄伏。

 

 

 

於前參中善財無懼於四面火聚,中有刀山高峻無極,登山、投火得無盡輪法門,證王子位,此乃逆境也。忠禪師頌曰:「童子尋求勝熱公,門庭別露一家風,刀山火聚方登跳,頓悟圓明色是空。」善財續於此參中受灌頂。灌頂住者,為前觀空,得無生心,最為上首,諸佛法水以灌心頂,故從喻名。

 

 

 

慈行童女寄灌頂住,初依教趣求,先修入教,並重求善知為解生惑,念乘思佛。於此觀法下,智證實際;能觀智現,決定勝解,所證窮極。後於一切佛下,離障自在。

 

文中五百童女以為侍從,表一期位滿,總攝五位十十法門(五位,就是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及等妙覺。十身十會闡十十之法門。),互相涉入,重重無盡而相應故。

 

 

 

慈行童女者,知眾生根,令其調伏。以慈為行,智中生悲,便能處事無染,是謂童女。此參寄菩薩灌頂住,此菩薩成就十種智,所謂:振動、照耀、住持、往詣、嚴淨無數世界,開示無數眾生,觀察無數眾生,知無數眾生根,令無數眾生趣入,令無量眾生調伏。

 

 

 

善財問言:「諸人今者何所往詣?」咸報之言:「我等欲詣慈行童女聽受妙法。」善財童子即作是念:「此王宮門既無限礙,我亦應入。」

 

慈行童女告善財言:「善男子!汝應觀我宮殿莊嚴。」

 

善財頂禮,周遍觀察—

 

見一一壁中、一一柱中、一一鏡中、一一相中、一一形中、一一摩尼寶中、一一莊嚴具中…悉見法界一切如來,從初發心,修菩薩行,成滿大願,具足功德,成等正覺,轉妙法輪,乃至示現入於涅槃;如是影像靡不皆現,如淨水中普見虛空日月星宿所有眾像,如此皆是慈行童女過去世中善根之力。

 

 

 

善財見敬諮問,先明遠見,但得其門方能入,謂雖有所見,未能親證。

 

慈行童女下正示法界,令觀見、後親證。

 

十住位終,善知識示宮殿莊嚴,名般若普莊嚴。

 

謂依般若所照一切法,依中有正、一中有多,由能證般若,已具諸度莊嚴,故法界出現普莊嚴相。由能證般若,已具諸度莊嚴,故所證所成,亦莊嚴無盡。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

善財參法行-第十參(下)

 

善知識:慈行童女(寄十住-灌頂住)

 

法門:般若波羅蜜普莊嚴門

 

爾時,善財童子憶念所見諸佛之相,合掌瞻仰慈行童女。

 

童女告善財言:「善男子!此是"般若波羅蜜普莊嚴門",我於三十六恆河沙佛所求得此法。彼諸如來各以異門,令我入此般若波羅蜜普莊嚴門;一佛所演,餘不重說。」

 

 

 

慈行童女正示法界-初令觀親證,後依中見正,小大念劫皆無障礙。

 

彼諸如來,各以異門,令我入此、即其義也。

 

總攝三十六恆沙之別,歸於普門,則一嚴一切嚴,故名普嚴。

 

言三十六恆沙者,住位既滿,則六度之中,一一具六,故為三十六;恆沙性德,皆本覺中來,故云"佛所求得"。

 

般若中云:了色是般若,一切法趣色,即其義矣。

 

 

 

善財白言:「聖者!此"般若波羅蜜普莊嚴門"境界云何?」

 

童女答言:「善男子!我入此般若波羅蜜普莊嚴門,隨順趣向,思惟觀察,憶持分別時得普門陀羅尼,百萬阿僧祇陀羅尼門皆悉現前。

 

 

 

善知識初明修習契證相應,後得普門下總明所得;業用陀羅尼以智為體,由得般若普嚴,故能總持萬法。一持、一切持,故云普門。以圓融十住,亦同十地所得無量百千阿僧祗陀羅尼門。

 

 

 

十地經中,但云:如是乃至無量百千阿僧祇三昧門、無量百千阿僧祇陀羅尼門、無量百千阿僧祇神通門,皆悉成就。

 

 

 

了色是般若等者,即大品經意,具歷諸法—

 

初歷五蘊云,了色是般若;一切法趣色,色尚不可得,云何當有趣與非趣,如是具法皆然。

 

般若意—似當諸法之性,不異色性,故皆趣色,色不可得,當法性空,既無所趣,安有能趣。

 

若智者意--一切法趣色,是假觀。色尚不可得,是空觀。云何當有趣與非趣,即中道觀。

 

 

 

於色塵中,以性普收,則一色中具一切法,是事事無礙之意。

 

隨一法、皆收法界,一一境中具諸莊嚴。

 

莊嚴屬果,以果名因,名普莊嚴。意淨為因、即自莊嚴,如第七參善知識:休捨優婆夷處之普莊嚴樓閣。

 

 

 

慈行童女告善財,此"般若波羅蜜普莊嚴門",我於三十六恆河沙佛所求得此法,如諸菩薩摩訶薩,其心廣大等虛空界,入於法界,福德成滿。住出世法,遠世間行。智眼無翳,普觀法界…。

 

善財參訪至此,十住位圓滿,若為真佛子當於諸佛所住處,祈求佛恆住頂加持。為永不退菩提道心,當於行持中,精進自勉。續參下一參寄初行位—善見比丘。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


善財參法行-第九參(上)(中)(下)

善財參法行-第九參(上)

 

善知識:勝熱婆羅門(寄九住-法王子住)

法門: 無盡輪解脫門

 

善財漸次遊行,至伊沙那聚落,見彼勝熱修諸苦行求一切智。四面火聚猶如大山,中有刀山高峻無極,登彼山上投身入火。 

 

十住位的修行是修習種性,也就是改變凡夫的習性,才能進入修道位。

 

十住位中前六住為修學菩薩六度波羅蜜,到了第七住時般若正觀現前、明心真見道後,還要熏習很多般若別相智及熏習入地的道種智。

 

善財參法必須通過此參的逆境考驗…

 

善財見勝熱婆羅門,先見苦行,四面火聚者,更加頭上有日,即五熱炙身。顯般若皆燒惑薪故。

 

智輪云:般若波羅蜜,猶如大火聚,四邊不可取,遠離於四句。四句即是指四邊,取則燒灼心智,離則成智。

 

若以智火之義而言:能燒煩惱薪,破無明暗,成熟善根,照現證理。 

 

善財童子頂禮其足,作如是言:

 

「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我聞聖者善能誘誨,願為我說!」

 

婆羅門言:

 

「善男子!汝今若能上此刀山,投身火聚,諸菩薩行悉得清淨。」 

 

婆羅門言下,正示法界,刀山不可執,火聚不可取,若能不住無分別智,則遠離四謗,不滯空有,何行不成。

 

所以要令入者,破見心故、令解菩薩深密法故,順相易知但逆境難融,法在修入,不在言故。

 

諸部般若,其文非一,三毒四倒諸惑,即深般若。然體性清淨,約用攝生,名為道。

 

維摩詰經云:「雖目睹練色,口納滋味,受用五境,而內策觀心,知空知過,漸得微薄,亦非即是。」 

 

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云何通達佛道。」

 

維摩詰言:「菩薩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

 

又問:「云何行於非道,通達佛道。」

 

答曰:「菩薩行五無間,而無惱恚。至於地獄,無諸罪垢。至於畜生,無有無明憍慢等過。至於餓鬼,而具足佛法。乃至示行瞋恚,而常慈愍。此皆示行—幻用攝生。」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

善財參法行-第九參(中)

 

善知識:勝熱婆羅門(寄九住-法王子住)

 

法門: 無盡輪解脫門

 

 

 

善財童子作如是念:

 

「得人身難,離諸難難,得無難難,得淨法難,得值佛難,具諸根難,聞佛法難,遇善人難,逢真善知識難,受如理正教難,得正命難,隨法行難。

 

此將非魔、魔所使耶?將非是魔險惡徒黨,詐現菩薩善知識相,而欲為我作善根難、作壽命難,障我修行一切智道,牽我令入諸惡道中,欲障我法門、障我佛法?!」

 

 

 

善財童子疑憚不受,非惜身念,恐失道緣,示智未深,故生此念。

 

文中先明道緣難具,雖明身是幻用,但惑於用心者。

 

生死大海中帶妻挾子是常業,未能捨事。而事上用心,令了性空。但人我妄念,未得自在!

 

淨行品云:「菩薩在家,與妻子俱,未曾暫捨一切智心。」

 

 

 

維摩詰問文殊師利菩薩:「云何為如來種。」

 

文殊答云:「有身為種、無明有愛為種、貪恚癡為種等,六十二見 (是外道的邪見,以五蘊為起見的對象,依色法和心法為根本。) 一切煩惱,皆是佛種。

 

曰: 「何謂也?」

 

文殊答云:「若見無為入正位者,不能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等,皆菩薩幻用化生。」

 

 

 

留惑潤生,長菩薩道,當相即道,不可定言惑與不惑、空與不空。

 

如維摩詰經云: 「不入生死大海,則不能生一切智寶。」

 

 

 

是以,念非不住,而需修煉正心,惑漸轉薄,便能遠離。

 

明念之緣起,不隨念轉,具諸根者,謂為信進;而生疑者,謂為魔壞。

 

住心清淨,離於魔考,於中離諸難者,當下見佛,非出生佛前後。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

善財參法行-第九參(下)

 

善知識:勝熱婆羅門(寄九住-法王子住)

 

法門 無盡輪解脫門

 

善財作是念時,十千梵天,在虛空中,作如是言:

 

「善男子!莫作是念!今此聖者得金剛焰三昧光明,發大精進,度諸眾生,心無退轉…欲壞一切三世障,欲放一切法光明。

 

善男子!我諸梵天多著邪見,皆悉自謂是自在者、是能作者,於世間中我是最勝。見婆羅門五熱炙身,於自宮殿心不樂著,於諸禪定不得滋味,皆共來詣婆羅門所。婆羅門以神通力示大苦行為我說法,能令我等,滅一切見、除一切慢,住於大慈、行於大悲…恆聞妙法,於一切處心無所礙…

 

 

 

文中引十千梵天、諸魔、自在天王、化樂天王、兜率天王、三十三天、龍王、夜叉王、乾闥婆王、阿脩羅王、迦樓羅王、緊那羅王、無量欲界諸天,十三眾各述曾受到勝熱化益,故勸善財勿疑。

 

 

 

此下彰顯金剛焰三昧光明,智慧堅利,猶如金剛智焰,智火能燒諸惑,成就三昧光明。

 

此中又示梵天最初著邪見,自謂是自在者,因之眾念而後生…次有五欲天、次六雜類,各有揀別,因之而成諸惑障。婆羅門以神通力示大苦行而為說法,令其成就。善財聞如是法已,疑惑盡除,誠心懺悔。

 

 

 

爾時,善財童子即登刀山,自投火聚,未至中間,即得菩薩善住三昧。

 

纔觸火焰,又得菩薩寂靜樂神通三昧。

 

善財白言:「甚奇!聖者!如是刀山及大火聚,我身觸時安隱快樂。」

 

時,婆羅門告善財言:「善男子!我唯得此菩薩無盡輪解脫。

 

 

 

淨行品云受諸觸如智證者。於迦葉章中,謂智證實相,則觸而非觸。

 

善財依教修證,初登山投火即是入逆境中修行,未至中間即得菩薩善住三昧者,謂不依山、不依火、不住空,即顯般若;離能所二邊亦不住空,是名善住。

 

觸火得菩薩寂靜樂神通三昧者,親證般若體即性淨,心無分別故云寂靜,現法樂住,怡神悟通,觸即證義。

 

 

 

心境兩冥,為親證也。云無盡輪者,有二義

 

1.智輪摧惑,照其本源,無可盡故。

 

2.反常智用,用周法界,無有盡故,圓轉不已,所以名輪。

 

 

 

第九參善友寄法王子住,法王子住者,從法王教,生於正解,當紹隆佛位。從前觀空,得無生心,諸佛法水以灌心頂,故參訪下一參善知識寄灌頂住。

 

參考資料1.華嚴經.入法界品。2.華嚴經疏鈔。